当前位置:

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詹春华 张觅 编辑:曼曼 2017-05-08 08:50:57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记者 詹春华 通讯员 张觅

  看名医难,是不少患者曾有过的经历,而湖南中医药大学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一直在尝试破解这个困局。近日,该中心主任周小青教授、科凌力医学软件(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科威博士带着《智能化基层中医医联体方案》,来到湖南中医药大学东塘校区,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道,进一步探讨如何将智能化基层中医医联体——“智慧中医馆”更大范围地铺向基层医疗机构。记者当日探访智慧中医馆,看“名医”如何智能把脉。

  本期实验室名片

  成立于2012年的湖南中医药大学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依托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国家重点学科、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科研基地、中药粉体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粉体关键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而建,下设中医药数字化技术研究平台、中医诊断数字化研究平台、中药标准数字化研究平台和中医临床数字化研究平台。通过搭建平台,构建中医药数字信息库,完善中医诊断、中医临床及中药规范与标准,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记者体验 自动生成电子病历和中药方剂

  当天阴雨绵绵,记者赶到湖南中医药大学东塘校区时不由得咳嗽了起来。“看来你有点感冒了,不妨用智慧中医馆数字平台先帮你看看病。”周小青关切地对记者说。

  李科威随即打开智慧中医馆数字平台,把记者的咳嗽症状输入进去。问咳了多久、发不发烧(以辨外感内伤)和咳痰(以辨寒热)等情况后,李科威从中勾选了几项,周小青点头表示认可。不到10秒钟,一份电子病历便自动生成。紧接着,系统还自动推荐了可对症治疗感冒的中药方剂。“我对中医治疗只略懂些皮毛,借助这个平台也能帮你看病,而且精准程度并不亚于周小青教授。”李科威说。

  周小青表示,一位初级医生,经过一周左右的培训,通过这个平台,就能让患者享受到名医诊疗服务。这就是智慧中医馆的智慧之处,也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的愿望可成为现实,特别是偏远乡村的患者获益更多。“利用这个平台,便如汇集多个名医的智慧与心血共同诊治,可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周小青说。

  知识库共享 每位医生都拥有一个医学体系

  周小青介绍,用科技术语来表述,智慧中医馆其实提供了诊疗数据的智能支持:在基层医生临床操作的同时,可进行元数据的采集和存储,进而形成统计结构,完成数据的统计性分析和研究型应用,多角度实现临床数据的语义识别、关联感知和决策干预。也就是说,元数据知识和常规诊疗知识建成了语义网,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自动记录一旦生成,储存在云端的大数据集成便会在每一个终端得到精准应用。

  记者了解到,智慧中医馆语义网就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库,其中储存着极为丰富的他人(包括名医)智慧:西医+中医病种8923条,综合病情要素9432条,中医证名1415条,中西医结合(西医病名+中医证名→中医方剂)10338条,中草药826条,63个专科,西药4529条,临床处置(手术、专科处置、介入、心理、康复)4436条,18个字典(元知识),361万个网状知识结点……

  “这个知识库通过云端共享,意味着每位医生都能轻松拥有一个医学体系,一旦有需求,可随时从中取用他人的智慧为己所用,其诊疗水平随之得到极大的提高。”周小青说。

  促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

  长沙晚报记者:除了打造智能化基层中医医联体,数字中医药更大的愿景是什么?

  周小青:数字中医药是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科交叉发展形成的一个新兴学科领域,是打破传统中医药模糊、抽象、宏观等瓶颈,向规范、标准、微观的现代中医药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它将整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充分发挥中医药“早期诊断”“个性化诊疗”“综合调节”的优势,更好地促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提升中医药行业服务能力与产业水平。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詹春华 张觅

编辑:曼曼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