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脑洞虽开,患者还能聊天踢腿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唐江澎 编辑:曼曼 2017-05-23 10:50:26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记者 唐江澎 通讯员 徐珊

  躺在手术台上接受开颅手术,脑洞大开的患者还可以和医生聊天,甚至还可以数数,可以用手画圈,可以踢腿;远隔千里,医生对着视频一边和患者说话,一边可以远程调控植入患者脑子里的脑起搏器的参数……这样的神奇场景,时常会在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上演,其间的主角,除了医生,便是帕金森患者。

  自从1817年发现并命名,至今,人类与帕金森的抗争已经延续了200年,不断更替的医疗技术给帕金森患者带来了怎样的生命改变?昨日,记者走进省脑科医院手术室进行探访。

  【前沿探访】

  手术前用圆规尺子,先解一道“数学题”

  不能自己穿衣服,睡觉的时候无法正常翻身,想拿东西手不听使唤,吃饭也吃得特别困难……46岁的李志明 (化名)就是这样一名帕金森患者。

  近日,李志明躺上了手术台。为他主刀的,是省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大科主任黄红星和神外三病区主任匡卫平两位教授,他们将联手在李志明的颅内植入脑起搏器。

  记者进入手术室前,医生已为李志明安装好立体定向头架,并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

  而在这之前,两位专家要解一道“数学题”。为了测算具体坐标,两位专家还带上了圆规、尺子,他们在与人脑的比例为1:1的核磁片上用笔画着三维立体坐标,以便精确地测出脑起搏器颅内电极置入的坐标值。

  植入脑起搏器时,医生让患者动嘴又动手

  “老李,不舒服就随时告诉我们。”黄红星安慰着李志明。整个脑起搏器植入过程,李志明都将是清醒的。

  局部麻醉起效,无影灯开启,根据计算的靶点坐标值安装定向仪……多项准备后,手术正式进行。

  “老李,您把手放在最抖的地方。”手术进行到精准定位的测试时,黄红星问李志明,“感觉到还有那么抖没?”

  “没有那么抖了。”李志明回答。几番调试后,其手抖的症状完全消失。

  “您看我的手,把我比划的数字大声说出来。”黄红星话音刚落,李志明就开始数:一、二、三、四……之后,李志明又按照黄红星的提示,麻利地完成了画圈、踢腿等动作。

  【技术解码】

  关键词1:术中清醒状态神经调控

  “脑深部电刺激(DBS)术”,俗称脑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极微创的治疗方案。仅需在患者头部钻两个小孔,然后植入直径仅1.2毫米的电极,通过电极连通埋在胸壁皮下的脉冲发生器,通过发射微电脉冲改善神经核团的功能,从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消除震颤。

  手术中,医生通过电刺激对患者抖动的神经进行调节,通过调节电压的高低、电流的强度、频率快慢来改变神经的传导,以调节其神经的功能,这就是术中清醒状态神经调控。

  关键词2:靶点精准定位

  帕金森病的脑起搏器治疗最关键的技术是将刺激电极准确地放置到颅内特定的靶点。医生先为患者戴头架、扫描、人工和系统计算靶点坐标;之后在术中微电机记录确定靶点;电极植入后,临时开机,医生会和清醒状态中的患者进行交流,如果患者肌张力高的变灵活了,抖动厉害的不抖了,说明位置是精准的。

  【生命改变】

  患者足不出户,医生远程调控“大脑”

  “目前对帕金森病中西医都无法治愈,但是通过内科药物、外科手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能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黄红星表示。

  46岁的王先生是邵阳人,10年前便开始出现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之前曾植入单侧脑起搏器;今年2月,他又在省脑科医院植入双侧型脑起搏器。因为要根据病情进展定期调试参数,以前在外地打工的王先生经常专程跑到长沙调试,费钱又费力。

  不久前,王先生开始享受远程调控技术带给他的便利。“通过远程联网,我可以很清楚地知晓自己体内脑起搏器的各项参数是否正常、电池电量是否足够等,整个过程耗时仅15分钟。”王先生开心地说,这种体验太好了。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唐江澎

编辑:曼曼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