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论发生哪种溺水 必须予以现场救治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杨蔚然 通讯员 黄配 编辑:曼曼 2017-06-16 09:28:42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黄配

  指导专家

  潘凯华 长沙市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

  卢圆圆 长沙市第一医院主治医师

  【核心提示】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1至5月,在泰国旅游的中国游客溺亡人数达30人。6月13日,2名中国游客不听劝阻,下海游泳溺水,其中一人被大浪卷走溺亡,这名遇难者只有18岁。

  而近期一篇名为《男孩游泳回来一周之后离奇死亡》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一名美国德克萨斯州的4岁男孩,与家人在一天然水坝中游泳,回家几日内出现身体不适,送医后不治而亡。当地医生分析因“干性溺水”所致。

  离开水了还会“溺亡”?瞬间,“干性溺水”引发大众关注。

  昨日,记者采访了刚从泰国抢救美国溺水青年归来的潘凯华医生。

  案例 4岁男童游泳几天后不适,因干性溺水而亡

  “所谓干性溺水,是上岸之后发生的溺水现象,指在游泳过程中虽然没有溺水,但人在水里时已把水经过呼吸道吸入了肺部,导致肺水肿,进而发展成无法呼吸而死亡。”潘凯华分析说,4岁男童在天然水坝中游泳,除干性溺水原因外,可能还包括感染未经处理的水体中的细菌,以及过滤性病毒。

  干性溺水又称为干性淹溺,是相对于湿性淹溺的另一种淹溺类型,约占溺水患者的10%~15%。

  “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湿性溺水,干性溺水情况下,肺部没有进水或者少量进水,进水量不足以影响肺泡进行气体交换,主要是指因受到强烈刺激(包括冷水刺激、惊吓等)和过度紧张导致喉头痉挛,引起声门关闭而不能正常呼吸,继而缺氧即憋死了。”潘凯华称,若不及时抢救,干性溺水者会出现憋气、窒息、通气障碍、严重脑部缺氧、脑水肿、呼吸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症状,最后心跳停止,甚至死亡 。

  危害 儿童游泳后出现异常,家长应怀疑干性溺水

  “干性溺水一般多发生于游泳初学者,尤其是儿童。”潘凯华表示,孩子经常在不知不觉间呛了水到肺里,起初并不影响各项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肺功能就会越来越受到影响,并有乏力、嗓子疼、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统计,目前全球每天约有10人死于干性溺水,其中14岁及以下儿童居多,况且,呈上升趋势。原因在于,它的现状不是广为人知,很多人不相信,也不了解。

  “可怕的是,干性溺水的危害在于潜伏期和隐蔽性。”潘凯华提醒儿童家长,“孩子游泳出水后,若不断咳嗽、喘气费力、快速浅呼吸、鼻孔不断翕动、胸部起伏剧烈、表现出很疲倦、易困的状态以及健忘、表现异常或有呕吐症状,一定要高度怀疑干性溺水。”

  急救 无论发生哪种溺水,都必须予以现场救治

  “如果儿童游泳后,干性溺水症状严重,家长需及时做出应急处理。”卢圆圆给出了一些具体急救指导:

  “首先,应迅速将孩子的头向后仰,清除孩子口鼻里的淤泥、杂草、呕吐物等,打开气道;接下来,将孩子的腹部置于自己屈膝的大腿上,头部向下,按压背部,迫使其呼吸道和胃内的水倒出。”此外,对孩子进行胸外心肺复苏。

  “无论是发生哪种溺水,在积极联系120的同时,都必须予以现场救治。”潘凯华指出,“一旦发生溺水,建议大家尽量采用不下水的间接救护,用救生圈、竹竿、绳等将溺水者拉出。如果下水救人,要从身后接触落水者,施救者要避免造成自身生命危险。”

  对于呼吸停止者,应立即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托起溺水者下颌,捏住其鼻孔,深吸一口气后,持续吹气1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起伏,成人吹气频率为12次/分钟,儿童15次/分钟,婴儿20次/分钟,直至恢复呼吸为止。

  对于心跳停止者,应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跷起,双臂伸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4~5厘米)。

  预防 谨防溺水,预防胜过应急处理及救治

  “不要独自一人前往江河湖泊或海中游泳;平时四肢容易抽筋者,不宜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游泳时切勿太饿、太饱;下水前先活动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游;镶有假牙者应将假牙取下,以防呛水时假牙落入食管或气管;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呛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更不要酒后游泳等。”潘凯华强调了预防溺水的几方面。

  而对于预防儿童干性溺水,卢圆圆建议:

  “儿童游泳,家长不能放松监管;避免比赛憋气,或是相互推搡等不当行为;不宜让孩子试图往远处或深水区游,最好带孩子在安全区内游泳。”

  “此外,别让孩子钻水里,容易造成呼吸道和耳朵的感染,也不要让孩子在水里玩太累,有时意外事故往往在孩子玩疲惫时发生。”

  卢圆圆还特别提醒家长,多了解有关溺水尤其是干性溺水的常识,掌握科学的现场急救方法,既利于孩子锻炼,又利于全家健康、幸福。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杨蔚然 通讯员 黄配

编辑:曼曼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