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雅三医院李小波:用双手触摸人类灵魂的“管道工”

来源:红网 作者:易征洋 编辑:曼曼 2018-03-27 14:20:45
时刻新闻
—分享—

李小波正在进行术前准备,身上穿着“豹纹”背心是用于防辐射的铅衣,重达15公斤。

  红网时刻3月27日讯(记者 易征洋)12点多走进湘雅三医院急诊大楼时,神经内科主治医生李小波正在准备一台血管内介入手术,患者突发右侧肢体乏力,不能言语,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是俗称“脑中风”的一种。两个多小时后,患者血管疏通,李小波走下手术台,脱下用于防辐射的近30斤重的铅衣,后背汗湿一片。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分为脑缺血和脑出血两大类,发病时常表现为突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困难等症状。作为现今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脑中风”往往发病急,时效性强,且危害大,极易留下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严重者危生命。其中的缺血性脑卒中,往往需要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介入手术疏通血管,才能挽救缺血的脑组织,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解释,“就像一片长时间缺水的田,过了一定的时间,即使再把水灌进去,也救不活了。”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时间毫无预期,治疗的时限性特别急迫,造成了李小波及其团队24小时待命的工作机制。李小波所在的湘雅三医院神经内科神经介入小组,由袁毅副教授为学术牵头人,组员包括李小波和陈益伟两位主治医师以及张庆华主管护师。在放射科和麻醉科配合下,平均每年要完成手术120余台,每台手术少则2小时,长则6、7小时,强度大,没有节奏可言,手术室里的X射线还需要拥有很好的体力,穿得住30斤重的防辐射铅衣。

  支撑李小波的是作为医生根深蒂固的职业荣誉感。2004年,湘雅三医院神经内科神经介入科率先在湖南开展神经介入相关手术,尝试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脑中风”。此前,更多采用的措施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再通血管,通过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而血管内介入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血管内支架、颅内动脉瘤栓塞等,通过腿部血管的一个小小的穿刺口,在颅内实行精准有效的治疗。

  手术台上,李小波常见的操作是借助腿部血管穿刺置入专业的导管导丝引导,根据不同病情,将溶栓药物、特殊的球囊、微小弹簧圈等送入出现问题的血管部位,疏通、修补,使得患者恢复健康。业内对这个过程一个形象的比喻是“管道工”,血管堵住了,就及时疏通,血管破裂了,就及时修补。但李小波开玩笑说,有一个更诗意的表达,是“用双手触摸修复人类灵魂的所在-大脑”。他坐在手术室旁的调度室里向记者展示了三张三维图像:肖像、颅骨、血管,“是不是很纯粹很天真?”他问,“我的工作就是取出血管里的血栓,让血流恢复畅通,见证患者从死神俘虏到满血复活。”

  从死神手中“抢”人并不简单,李小波形容手术的难度,“就像是拿着1米长的筷子去夹直径1毫米的东西,是非常微小的操作。”工作的风险很大,但是往往有些病人和家属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一是这些都很专业,一般人都理解不了,存在信息不对称,二是手术费用也的确不便宜,主要是进口的器材很昂贵。”作为一名医生,“医患关系”也是李小波避免不了要面对的问题,他的应对是两个词:耐心、专业,“要耐心地向病人和家属解释相关问题,要专业地处理好手术问题。”

  下午4点多,李小波终于离开手术室,手里拿着两根香蕉,那是他今天的午饭。他走进住院部,那里住着刚刚被他从死神手中抢回来的患者,麻醉渐渐消了,原本不能动的右腿已经恢复了知觉和力量,他说,那是一天中最感到欣慰的时刻。

  【小贴士】如何快速识别中风?

  Ø“中风120”识别法: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当出现上述任何突发症状时,可能是发生中风了,这时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Ø“FAST”识别法:

  F(Face,面部):观察微笑时面部有无歪斜;

  A(Arm,手臂):双臂平举,观察是否无力垂落;

  S(Speech,言语):有无说话口齿不清;

  T(Telephone,打电话):如有符合上述情況,打急救电话来医院急诊;另外,T也是Time的意思,要尽快抓紧时间到达医院就诊,因为急性脑梗死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溶栓治疗。

来源:红网

作者:易征洋

编辑:曼曼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18/03/27/41741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