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高温持续,且湿度大,致病菌生长活跃、食物容易变质。同时进入旅游旺季,人流量增大、聚餐/聚会活动增加。此外,为解暑降温,人们多喜食生冷食物。长沙市疾控中心提醒:酷暑来袭,发生食源性疾病的风险也在增加,市民朋友需注意健康饮食,以防发生食源性疾病,重点需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致病因子。
米酵菌酸中毒
近日,某地疑似凉皮中毒致一死一伤事件引起社会关注。经调查,两人因为米酵菌酸中毒。米酵菌酸毒素是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这种细菌容易在偏酸(PH5~7)、温度为25~37℃的环境中滋生,特别是高温、潮湿的夏、秋季非常适宜这类细菌繁殖,那些潮湿不透气的厨房、加工间都是它繁殖的温床。米酵菌酸毒性强,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病死率可达40%以上。即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
凉皮、河粉、肠粉(卷粉)、粿条、米线(米粉)等湿米粉,发酵玉米面、吊浆粑、糍粑等谷类发酵制品,劣质的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薯类制品,变质木耳、银耳等,在高温潮湿天气下,都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引发中毒。米酵菌酸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12小时,少数长达1-2天。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症状较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做到以下几点,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不要制作、食用酸汤子等发酵面米食品;不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购买新鲜的、生产日期近的食材;购买食物时尽量选择小包装,不囤积食物;选择低温干燥、通风的环境储存食物,避免阳光直射;发霉食品及时处理掉,绝不可冲洗或去除霉变后继续食用。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夏季鱼、虾、蟹、贝类等动物性海产品消费量大,烹饪加工不当时可能导致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非常“重口味”,是一种嗜盐性细菌,主要污染的食品是海产品,包括多种海洋鱼类、虾、蟹、贝类等;近年来的监测发现,淡水水产品也可受到它的污染。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为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致病的主要原因是食用未经烧熟煮透的水产品或其他被副溶血性弧菌交叉污染的即食食品。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性胃肠炎,如剧烈腹痛、脐部阵发性绞痛等症状,腹泻多呈水样便,病程常为2-3天,恢复较快,少数病人会发展至脱水、休克。
做到以下几点,预防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进食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尽量不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生熟食品分开存放,严格清洗消毒海产品盛放器具;
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也是夏季一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鸡肉、鸡蛋、猪肉、奶类等动物性食物是最容易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类别。蔬菜水果也可能被污染而携带沙门氏菌。另外,在卫生条件差、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下,一些已经做熟的食物(如熟肉、煎蛋等)也可能再次被沙门氏菌污染。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以胃肠炎型最为常见,开始表现为头痛、恶心、食欲缺乏,随后出现呕吐、腹泻、腹痛。腹泻一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主要为水样便,少数带有粘液或血。
做到以下几点,预防沙门氏菌感染:
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食物要保存在安全温度下,确保水和食物原材料安全。
野生蘑菇中毒
高温多雨,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季,近期误采误食野生蘑菇导致中毒事件时有报道。许多野生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仅靠肉眼难以分辨,预防中毒最有效的方法是不采不食不买不卖野生蘑菇。
同时,外出游玩时要谨慎采食野菜野果,以防中毒。
来源:长沙市疾控中心
作者:司晓雪
编辑:周曼 实习生 马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