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25年11月底前 全国将实现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儿科设置全覆盖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甘伟萍 2025-07-23 09:45:16
时刻新闻
—分享—

器官“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看病“表达有限、配合度低”,这既是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特性,更是儿科诊疗中最具有难度和挑战的特征。中医儿科,历史悠久、诊法众多、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在应对以上诊疗难点上,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与独特的临床优势。

近年来,我国中医医院儿科设置不断完善,专科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到今年11月底前,将实现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儿科设置全覆盖。

如此强调“中医特色”,意义几何;中医药在儿科诊疗中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优势;实现“全覆盖”还面临哪些挑战……近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以中医特色给患儿更“温柔”的保护

7月15日下午,8岁的患儿小超(化名)再次走进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周莉芳的诊室。一个疗程的中医治疗后,这个此前总是反复积食的小男孩已有明显好转。

“没打针、没住院,几十块钱的中药效果蛮好。”看到儿子的变化,张女士高兴且直白地算起了“疗效账”和“经济账”。

这种“双赢”的场景,周莉芳和同事如今见得多了。

但在以前,“中医看儿科”可不这么热门。早在1982年,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就走在全省前列做起了“中医儿科”学科建设。但彼时大众对于中医文化知之甚少,但凡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家长只会坚持“打针吃药”。

殊不知,过多依赖抗生素,多少都会给0—18岁的青少年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婴儿、幼儿这些特殊人群的器官及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令周莉芳感到振奋的是,2023年,国家明确“到2025年11月底前,实现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儿科设置全覆盖”。

“其实,中医在防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腹泻、遗尿等,以及调理体质等方面往往具有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效果。”周莉芳说,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传统诊疗方法,辨证治疗疾病,体现了其从整体出发、调和阴阳、标本兼治的独特优势。

“每个儿童的体质、发育状况、病因病机可能不同,且他们往往更易出现‘发病急、变化快’等特征。”周莉芳表示,中医能通过辨证施治,选用合适的中药或者推拿、中药贴敷等治疗手段,更有力地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中医药是一种“绿色疗法”。“内服+外治”的无创特点,能让孩子依从性更高。这也就意味着,“中医儿科”的普及推广,不仅能为孩子多提供一种治疗方案,也能为孩子带来更“温柔”的保护。

周莉芳认为,“中医儿科”在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全覆盖,也说明今后的儿科诊疗将更充分地尊重儿童的身体发育实际情况,在中西医协同的大环境下,为行业树立一个更具中国特色的“风向标”。

让“家门口看好中医”变得更触手可及

外行人可能不知道,儿科医生其实不好当。

儿童难以表达、家长无法准确表述、用药得兼顾最小有效剂量及药物配方和处方的合理……许多基层医疗机构“要么没有独立儿科,要么力量非常薄弱”是现实困境。

“这些年,我们一直也在思考如何破解这份尴尬,真正实现‘让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道县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唐湖海告诉记者。

“眼下,国家明确提出‘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儿科设置全覆盖’,这要求我们得立足于‘中医为本’。”他告诉记者,过去2年多时间,自己和团队致力于通过中医适宜技术下乡、培训村医掌握小儿推拿、小儿贴敷等技术,使基层儿科接诊能力持续提升。

而他和他的团队参与了不少省级层面组织的对口帮扶、实地培训等活动,并创新中医诊疗技术,设计改良脐灸、蜜芽罐疗法、四缝穴放血疗法等中医特色技术,并结合儿童体质特点,不断改进小儿咳嗽、腹泻、积食等中药贴敷技术,临床疗效显著,还成立了儿童治未病中心、开通儿科夜间门诊……一系列举措持续贴近患儿及家属需求,群众就医获得感更强。

目前,他所在医院旗下已有11个医共体成员单位,儿科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已辐射至当地乡镇卫生院,不少医生已能熟练掌握基本的中医操作技能,且具备了首诊能力。

截至今年6月,我省县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儿科门诊设置率已达到93.49%。唐湖海憧憬着,当中医儿科在三级医疗机构全覆盖的时代真正到来,“小病在基层解决,大病有绿色转诊通道”这场“双向奔赴”将变得更触手可及。

实现“有效覆盖”还需下真功夫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委决定,2025年至2027年,在全国范围联合开展为期三年的“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十五五”即将开局之年立志实现“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儿科设置全覆盖”,其意义与前景不可小觑。

“但这并不能止步于简单的‘挂牌’。”谈及中医儿科未来的长远发展,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张涤教授兴奋之余,给出自己的思考。

该中心今年也在申报国家中医优势专科。那么,结合当下,全行业如何真正推动中医儿科全覆盖走深走实?

身为全国人大代表,深耕中医儿科领域30载的张涤始终认为,“人才”与“基层”是破题的根本。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的建议依旧聚焦中医儿科发展。

“对广大医务工作者而言,中医儿科变成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必设科室后,其学术地位、人才培养通道、技术价值等都将随之提升。”张涤认为,长期困扰行业的“儿科医师荒”有望得到结构性缓解,随之而来的或将是带动中医儿科人才招生、培养、留任等方面工作的改善。

张涤认为,在“分级诊疗”已是大势所趋的时代,“夯实基层”同样是关键。

这也意味着,如何构建中医儿科分级诊疗新体系、推动中医药特色资源下沉、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中医儿科诊疗能力、医保政策更进一步推动且体现出中医儿科劳务价值等,都是全行业面临的新挑战、新课题。

在张涤看来,实施“互联网+中医儿科”行动、提升中医儿科对儿童重症和罕见病的识别及处理能力、加大科研成果投入等,都是在未来要实打实啃下的“硬骨头”。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各级医疗机构仍存在中医儿科特色淡化、诊疗技术传承不足、中西医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势必要求全行业快速且高效提升服务与诊疗能力,更好推进“有效覆盖”这一目标的实现。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甘伟萍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