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后,全网瞬间沸腾。
抖音集团旗下的第三方研究机构巨量算数公布的数据显示,育儿补贴在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的用户搜索热度,较前一日暴涨近77倍。在知乎平台,一个关于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的问题,被浏览了1390万人次,近3900名“答主”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在小红书上,家长们用“孩子刚出生就‘领工资’啦”“育儿补贴来啦,姐妹们你的育儿补贴准备怎么花”等话语表达自己的喜出望外……
面对即将发放的全国性育儿补贴,社会各界充满期待。
先行发放补贴的城市 正展现越来越旺的“人气”
今年初,湖北省天门市以“出生率暴涨城市”之名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这个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名字的五线城市,于2023年出台育儿补贴等鼓励生育政策后,2024年出生人口数量较上一年增加1050人,同比增长1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
从“名不见经传”的城市悄然变身为“示范生”,天门市“一夜成名”。天门市委书记纪道清在本报撰文介绍,省内外有100多个市、县(区)先后组织专班来到天门市学习考察。
更值得关注的是,天门还在继续创造佳绩。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天门市的新生儿数量为3756人,同比增长5.6%。
在天门市持续吸睛的同时,也有人把目光转向国内首个实行育儿补贴制度的四川省攀枝花市。2021年7月,攀枝花宣布将为按政策生育第二个及以上孩子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满3周岁。对于这个敢于“吃螃蟹”的城市,公众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攀枝花市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市2021年以来的出生人口数量存在一些波动,2023年出生人口数量较2022年增长8.7%,与同期全国同比减少5.6%的数据形成了鲜明对比;但2024年攀枝花市出生人口数量较2023年又有较明显的下降。
不过,与波动的出生人口数据相比,攀枝花市常住人口数量自2021年以来连续多年正增长,2024年达到122.3万人。同期,四川全省的常住人口数量则呈现持续的小幅下降趋势。持续增长的常住人口数量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攀枝花市越来越旺的“人气”。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杨成钢曾两度到攀枝花市调研。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出生人口的下降与育龄妇女减少、生育意愿变化等因素有关。在育龄妇女人数逐步下降的结构性大背景下,出生人口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趋势。
他同时指出,要准确评估育儿补贴政策对人们生育意愿和行为的影响,需要考察当地的总和生育率变化情况,但总和生育率不同于一般统计数据,无法由统计部门直接调查得出,而是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计算。
记者梳理各地数据发现,目前已有至少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其中,山东省济南市等地自发放育儿补贴以来有较明显的出生人口增长。还有部分城市类似于攀枝花市,虽然出生人口数量没有明显增长,但人口迁移流入情况显著优于周边地区和全省平均水平。
生育意愿从“托底”到“激励”
需要一个见效周期
对于各地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石智雷领衔的课题组于2024年底发表在中文知名期刊《经济研究》上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一个解释。
2016年,湖北省在21个县(市、区)启动涵盖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全口径人群的生育补贴试点项目,涉及孕前服务、孕期服务、住院分娩和儿童保健服务四个阶段,具体包括住院分娩补助、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等六类服务项目。
基于此项实施已近10年的生育补贴试点项目,石智雷课题组对试点地区1.3万例育龄妇女样本开展了问卷调查,识别生育补贴政策对居民生育决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以2023年开展的第四期“湖北百县生育调查”数据,对研究结论进行了验证。
研究发现,生育补贴政策在机制上通过降低生育成本显著提升居民生育意愿,其中既有激励效应,也有托底效应。换句话说,生育补贴政策既能提高人们想生育的概率,也会显著降低人们明确不想生育的概率。
石智雷进一步解释,在现实中,人们生育意愿的变动是一种从“不想生育”到“犹豫、没想好”,再到“想生育”的分阶段、渐进式转变,很少发生从“不想生育”到“想生育”的直接转变。相比之下,退出“不想生育”的心理状态,转变为“想生育”的心理状态,这两个决策转变的可能性和所需要的刺激力度并不相同,前者相对容易,而后者相对较难。
对此,石智雷建议,在进一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中,要通过建设涵盖备孕、孕期、分娩到婴幼儿成长发育全过程的生育补贴机制,精准对接育龄家庭实际需求,全方位降低生育、养育及教育成本,从而更有效地激发育龄家庭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
育儿补贴不仅是经济支持
更具多重积极效应
“出台育儿补贴政策,弥补了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短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朱坤认为,在地方实践基础上实施全国范围的育儿补贴政策,是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他同时指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需要久久为功,统筹完善包括育儿补贴在内的家庭友好政策,在生育、教育、住房和就业方面同向发力。
面对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的实施,多位专家学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姜全保认为,在实施育儿补贴政策的过程中,应把握住“协同”这个关键词。一方面,通过中央与地方协同发力,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生育支持政策,既提升育儿补贴的精准度,又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有效激发人们的生育意愿。另一方面,生育支持配套措施协同发力,如减免税收、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经济支持措施,延长女性产假、给予男性陪产假等时间支持措施,设立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等服务支持措施,与育儿补贴政策相辅相成,构建起全方位的生育支持系统。
更重要的是,各地在实施育儿补贴政策时,不仅要着眼于降低家庭育儿成本,还要看到育儿补贴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层面积极影响。
“未来,应不断优化育儿补贴政策,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使其在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凡强调,要从促进家庭发展、社会和谐、经济增长等方面,理解实施育儿补贴政策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比如,在家庭层面,育儿补贴通过为父母养育孩子提供支持,为孩子成长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同时,新生人口的增加还将促进家庭规模的逐渐扩大,家庭的功能和抗风险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在社会层面,育儿补贴不仅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整体福祉水平,让孩子们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成长,也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劳动力市场层面,育儿补贴将鼓励更多女性参与就业或延长职业生涯。这将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提高整体劳动效率,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此外,还有专家学者关注到育儿补贴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菊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育儿补贴政策的实施,不仅传递了国家层面重视生育的正外部性、支持家庭长期发展能力建设的积极信号,还能促进消费增长,带动母婴、教育等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长远来看,这一政策既彰显出对人民群众民生福祉的关切,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
育儿补贴制度
有望促进全社会共担育儿成本
很快就能领到育儿补贴,让不少网民十分兴奋。
在《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当天,“育儿补贴”登上了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热搜排行榜的靠前位置。广东省不少市民涌入“粤省事”小程序想寻找申领补贴的通道,一度把系统挤到瘫痪。在北京市,一些社区干部主动将“育儿补贴制度政策问答”转发到朋友圈,提醒居民补贴申领通道预计于8月下旬开放。与此同时,一些自媒体博主也结合自己的理解,主动做起了“政策解读”工作。
经过一周的心情沉淀,网民对于育儿补贴制度的关注,从“去哪领”“怎么领”逐渐转移到“这笔钱怎么花”。一位“90后”新手妈妈在网上高兴地算了一笔账:每孩每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约等于大半年的尿不湿或全年的新衣服。她的话引来众多网友点赞。
同样兴奋的还有儿童用品企业与网购平台。此前,有专家分析表示,发放的育儿补贴90%以上会直接花到孩子身上,意味着每年会增加千亿元左右的消费支出。
借着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的实施,国内外奶粉厂家和网购平台纷纷跟进,推出了新一轮消费补贴政策。如,部分“洋奶粉”品牌商家宣布推出“奶粉补贴”,向3个月以上的“孕妈”和产后6个月内的“宝妈”赠送一听配方奶粉。
据行业专家分析,乳企主动实施生育补贴计划,主要是因为眼下婴幼儿配方乳粉正处于收缩区间,头部乳企一方面希望通过赠送奶粉的方式进行产品促销,另一方面也希望以提升行业形象的方式抢占存量市场竞争的先机。
值得肯定的是,乳企推出的生育补贴计划,客观上也与政府层面的育儿补贴政策产生协同效应,促进了社会共担育儿成本的良好氛围加速形成。
感受到育儿补贴政策吹来的新风,小红书上一位拥有6.1万名粉丝的教育博主评论道:对“精英家庭”来说,育儿补贴可能不够报一个编程班,但对于偏远地区的家庭,可能是孩子能多上一年学的底气。更重要的是,育儿补贴不仅仅是“发钱”,更是把国家未来藏在娃娃的数量和质量里。“这个政策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当下的涟漪好看,未来的波纹才更值得细品。”这位教育博主说。
来源:中国人口报
作者:陈远
编辑:李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