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3.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0%。预计到203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直接催生长期照护服务、智慧化产品应用、适老化改造等刚需市场。作为老龄化社会的“刚需”与“暖需”,长期照护既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核心抓手,也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1.银发浪潮下的照护难题
在一栋老旧步梯房的五楼,不足60平方米的房间内,进门处停放着一辆轮椅,这里便是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江奶奶几乎全部的生活空间。
今年76岁的江奶奶是一位失能老年人,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等都需要他人照护。她同时是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经常忘事,情绪也不稳定,性格还有些古怪。
由于江奶奶的老伴因病去世,子女每天要工作且家附近没有能接收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院,儿女们只能请保姆居家照护江奶奶。而懂护理、能忍受老人脾气的保姆通常不好找,江奶奶来来回回换过好几个保姆。老人生病也不方便去医院,只能由家人拍了照片和视频之后到医院挂号找医生。“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江奶奶一家无奈又真实的写照。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老年人的追求和期盼。然而,或因年龄增长、机能下降,或因疾病、事故等,很多老年人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像江奶奶一样的失能老年人约有3500万人,占全体老年人的11.6%。而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2021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持证养老护理员只有约50万人,照护供需存在缺口。
破解失能老年人照护难题,应对超大规模照护服务需求,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2024年11月,民政部、商务部等24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家政服务企业将养老照护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提升家政从业人员养老服务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推动医疗床位、养老床位服务联动,推动形成整合照护服务模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快发展智慧养老。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有专家表示,让绝对数量庞大的失能老年人群体安享晚年,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道必答题,解决失能老年人照护难题意义重大。我国长期照护供需缺口既是老龄化社会的严峻挑战,也蕴藏着银发经济的发展潜力。
2.长护险促银发经济壮大
在江苏省南通市,79岁的刘大爷因脑梗后遗症卧床三年。得益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护理员每周5次上门为老人提供翻身拍背、关节训练等服务,由医保基金支付90%的费用。“每月自付不到200元,专业护理让父亲褥疮发生率降为零。”女儿刘女士坦言。
据了解,作为全国首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南通市长期护理保险已覆盖32.6万参保人,累计支付护理费用14.8亿元,家庭照护成本平均下降55%。
山东省是老龄化进程较快的省份。截至2024年底,山东省常住人口1.01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24.62%。作为人口大省,山东省长期护理保险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2012年青岛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2014年山东省开展首批城镇职工长期护理保险省级试点,至2021年,山东省实现城镇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山东省部分地市于2018年启动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2022年山东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工作。截至目前,该省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超过5173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自2016年在全国启动试点以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在我国49个城市落地。国家医保局统计数据显示,试点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年均支出增长率达23%,带动适老化改造、康复辅具等关联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长期护理保险不仅是社会保障网,还是银发经济的催化剂。”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指出,202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预计达9.6万亿元。其中,长期照护服务占比超30%。
“政策正引导社会资本从‘赚快钱’转向‘深耕服务’,未来5年有望形成‘保险支付+科技赋能+生态服务’的产业闭环。”采访中,党俊武向记者介绍。
3.智慧化破解“谁来护”难题
在老龄化与数字化交汇的当下,智能设备正成为破解“人力短缺”的关键钥匙。面对护理人员“数量荒”与“质量洼地”,智能化解决方案正在打开新局面。
在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72岁的独居老人苏爷爷家中装上了智能监测系统。当毫米波雷达检测到老人夜间离床超1小时未归,系统会立即向其子女手机发出警报,同时,相关数据会实时上传至郑州市福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链式医养结合综合管理大屏。
福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白冰介绍,居家养老的老人往往缺乏专业护理和陪伴,中心为辖区内的居家老人安装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家属可通过手机客户端实时查看老人健康数据。若老人遇到突发情况可一键呼救,会有社区医护人员及时上门处理。“我们定期组织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提供陪伴服务,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采购生活用品,让老人在家中也能享受贴心的养老服务,提升居家养老生活质量。”白冰说。
据了解,福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三甲医疗机构科教研资源与智慧互联网医院优势,下沉社区,与家庭医师团队融合延伸至居家,构建了“医院—养老院—社区—居家”的“全链式”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该中心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手段链接医养资源,打造优质医疗资源、养老照护资源,使其深入社区家庭,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全过程健康养老服务。
据了解,2024年,福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为居民提供医养结合服务1.63万人次,管理60岁以上老年人1.09万人。其中,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有800余人。
“通过智能监测和大数据分析,长期照护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健康风险,实现早期干预,从而降低严重疾病的发生率。”山东工商学院东亚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廖少宏表示,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长期照护服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
近年来,数智化技术在长期照护服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呈现出多元化和深入化的趋势,这将重塑老年长期照护服务模式。
4.多元化服务织密照护网络
失能老年人照护是我国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相继印发,均将失能老年人照护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在地方层面,近年来,多地积极出台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加强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织密照护服务网络,激发市场活力。
2023年12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实施方案》,为该省失能老年人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形成以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为主体,惠民型商业护理保险为补充,其他商业护理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有序衔接、共同发展,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
福建省2024年4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福见康养”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着眼保基本、兜底线,强化对特困、低保、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兜底保障,确保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覆盖全体老年人。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2024年9月印发《关于加强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从健全老年人能力评估制度、完善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体系、优化重点人群照护服务、提升照护服务质量4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山东省聊城市也出台《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条例》,规范失能老年人的照护服务,提高失能老年人生活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云霞认为,解决失能老年人照护难题,实际上是解决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急难愁盼问题,这种专业化、社会化的照护服务,能够有效缓解因为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缓解全社会养老服务焦虑。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超认为,就老年人个体而言,通过专业的照护服务,可以确保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照护,满足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维护老年人的尊严和权益。就家庭而言,失能老年人的照护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需要,还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有效的照护服务能够减轻家庭成员的照护负担。就社会层面而言,通过提供优质的照护服务,可以让更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就宏观层面而言,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的发展可以带动银发经济的发展。
来源:中国人口报
作者:王倩
编辑:李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