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一早,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金宇名庭社区的“老幼共托医养融合健康综合体”门前,年轻父母陆续将孩子送托,转身奔赴工作岗位。快到中午时,金宇名庭社区的老人们三三两两走进三楼的社区食堂,用餐后他们还可以在书画室里挥毫泼墨——这个垂直分布在一栋楼宇内的“民生空间”,正以独特的“托育+养老”模式,温暖着城市的“一老一小”。
“以前总担心孩子没人带,老人没人陪,现在把孩子送这儿,老人还能在楼上吃饭、参加活动,我们上班特别安心。”家住附近小区的年轻妈妈任津艳是上班族,也是这个综合体的常客。她两岁的儿子小西在二楼托小班接受专业照护,年过六旬的婆婆则喜欢在三楼老年大学参加合唱课。“老幼共托医养融合健康综合体”托育园区的老师还会在早餐时组织“小小服务员”活动,由孩子为长辈端送面点,培养小朋友的服务意识。早餐结束后是“共读时光”,小西奶奶经常会为孩子们朗读绘本故事。
234家机构托起“幼有善育”
“金凤区3岁以下婴幼儿和60岁以上老人占比,在银川市乃至整个宁夏都处于较高水平。”“老幼共托医养融合健康综合体”项目负责人陈蕾指着屏幕上一份统计报表介绍,截至今年9月,金凤区已备案托育机构234家,备案托位12930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44个,距“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到今年底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的目标仅一步之遥。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金凤区对普惠托育的执着追求。数据显示,该区普惠托育机构占比高达84%,其中“托幼一体”模式是普惠托育的主力军。“银川市第一家备案的‘001 号’托幼一体机构就在金凤区。”陈蕾介绍,当时卫生健康、发展改革、教育等部门打破壁垒,让幼儿园向下延伸服务、开设托班成为可能,现在很多家长送孩子来,就是冲着“幼儿园托班+小学”的衔接优势。
在金宇名庭社区综合体的一楼乳儿班,记者看到,6个月至15个月月龄的宝宝在柔软的地垫上爬行、玩耍;二楼的教室里,几位年龄稍大点的宝宝正被保育员轻声安抚。“小月龄宝宝睡眠时间不统一,我们特意把活动区和睡眠区分开,避免互相打扰。”陈蕾说,每个孩子都有专属的成长档案,每天的饮食、睡眠、活动情况都会实时同步给家长。
目前,该综合体已备案托位50个,开设乳儿班、托小班、托大班三个班型,提供全日托、半日托、临时托等多样化服务。“9月1日开园至今,已有14名宝宝入托。”陈蕾坦言,由于刚起步,他们即便在享受自治区级、市级奖励性补贴的情况下,也仅能实现收支平衡。“虽然距离‘保本出勤量’还有差距,但我们有信心慢慢做好。”陈蕾说。
各方协同“拧成一股绳”
走进综合体的三楼,社区食堂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准备午餐,红烧茄子、清炒时蔬的烟火气弥漫在空气中。这个总面积1153平方米的“老幼共托”场所,从“零碎场地”到“功能综合体”,背后是多方力量的协同发力。
“这里原本是新小区的配套用房,分散用作社区党群阵地、医疗站点和养老场地,功能单一且利用率不高。”陈蕾介绍,2024年,银川市获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后,社区抓住机遇,牵头协调各方资源,将分散的场地整合起来,前后用了3个月才把场地规划、资金筹措、运营方遴选等问题理顺。最终,陈蕾所在的集团通过竞标,拿到了这个名为“老幼共托医养融合健康综合体”的项目。
据介绍,该综合体的建设运营资金共120余万元,来源于三部分: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发展示范项目资金、街道为民专项资金、民政部门社区食堂补贴。
“政府负责‘搭台子’,我们就要‘唱好戏’。”作为运营方的负责人,陈蕾有着多年学前教育经验,集团旗下三园两中心中,3所幼儿园全部开设托幼一体服务。
“当时看到政府发布的遴选公告,我们毫不犹豫就报名了。”陈蕾说,虽然知道托育项目盈利空间有限,但集团负责人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决定参与进来。“我们希望能探索一条‘老幼共托’的路子,既解决家庭托育难题,也让老人有更多陪伴。”陈蕾说。
如今,这个垂直分布的综合体形成了清晰的功能分区:一层、二层为托育区,严格遵循《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标准》,仅使用一、二层空间,并设置5个安全通道;三层为养老区,设置有社区食堂、老年大学、健康管理室等。“电梯主要给老人用,既安全又方便。”陈蕾说。
普惠背后的“托育账单”
“乳儿班2400元/月,托小班2150元/月,托大班1950元/月,这是银川市普惠托育机构的统一收费标准。”陈蕾介绍。综合体一楼的墙上还贴着银川市统一的托育机构公示牌,里面有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托育机构备案回执等资质文件,所有信息都公开透明,就是为了让家长放心。
尽管价格已按普惠标准制定,但仍有家长觉得“有点贵”。在宁夏一些地市,普惠性幼儿园托班的收费占当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甚至超过三成。
“我们也理解家长的顾虑,毕竟养育孩子的成本不低。”陈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托育机构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房租、人员工资、食材、玩教具等,以乳儿班为例,每个班配备3名保育员,每月工资支出就超过1.5万元,再加上其他成本,如果入托率上不去,确实很难维持。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宁夏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对获评自治区级优质托育服务机构的,给予一次性奖励;银川市开展普惠托育机构质量等级评定,推动实现托育机构专业化管理、优质化服务、规范化运营,对一级托育机构奖励15万元、二级10万元、三级8万元。“这些补贴对我们帮助很大,能用于提升硬件设施、培训师资。”陈蕾说,今年他们还计划继续申请社区食堂补贴,进一步降低老人用餐成本,目前社区食堂早餐每人花费在0.8至3.5元,午餐12至15元,对60岁以上老人打9折。
在托育服务之外,综合体还整合了多项服务,涵盖助育、助养、助医、助餐等多个领域。陈蕾说,他们打算定期组织“老幼互动”活动,比如重阳节时,孩子们会给老人表演节目、送手工礼物,看到老人和孩子一起欢笑,我们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虽然目前运营能维持,但长期来看,‘造血能力’不足仍是最大挑战。”陈蕾坦言,当前托育机构的补贴多为奖励性补贴,虽然每年都有,但额度较小。“我们行业从业者最担心的,就是政策的可持续性。”她说。
截至目前,宁夏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26亿元,支持5个地级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和7个县(市、区)托育中心建设。但在实际运营中,仍面临不少难题:专业人才短缺、家长观念有待转变、从业人员的职业认证……
“我们做过调研,很多家长尤其是祖辈,觉得‘孩子太小送托育不放心’,宁愿自己辛苦带,也不愿送过来。”陈蕾说,为了改变这种观念,他们打算邀请孩子的父母和祖辈参观托育机构,看到孩子在机构里能学到知识、交到朋友,也许他们慢慢就放心了。
在政策支持方面,宁夏正持续发力。今年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出台后,宁夏第一时间确保政策落地;今年6月,宁夏发布的《托育机构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填补了该区托育服务领域的标准空白。银川市连续4年将普惠托育纳入民生实事;2024年率先在全区为普惠托育机构发放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2025年通过银川市托育智慧服务平台发放托育券等方式加强宣传,“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银川娃好托”的口号已深入人心。
“未来,我们希望能打通更多‘协同路径’。比如,将社区卫生服务、养老服务与托育服务的资源进一步整合,实现‘医养育’深度融合。”陈蕾表示,他们还计划拓展“延时托育”服务,满足双职工家庭“晚接孩子”的需求。“我们相信,随着政策不断完善、家长观念转变,托育行业会越来越好,能帮助更多家庭实现‘幼有善育’的梦想。”她说。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处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共有托育机构560家,提供托位3.21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4个。全部5个地市的托育服务形成了以社区嵌入式托育和幼儿园托班为主,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为辅的服务体系。下一步,宁夏将推动各地市落实好已出台的支持政策,完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配套措施,为托育服务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快在建托育项目建设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推动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持续增加普惠托位供给。加强托育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健全培训体系,提高专业化水平,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人口报
作者:严少卫 周倩 陈晓曼 张晓东 孙艳芳 孙叶
编辑:李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