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 乔业琼)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明明已经控制饮食了,体重怎么还在涨?”这是很多人在体重管理中遇到的困惑。实际上,体重增加不能简单归咎于“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睡眠不足和慢性压力也是隐藏在生活细节中,导致体重失控的关键“隐形推手”。
睡眠不足:如何打破激素平衡,催生体重上升
人体内有两种调控食欲的核心激素:“瘦素”和“饥饿素”。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向大脑传递“饱腹信号”。而饥饿素是由胃黏膜分泌的激素,刺激大脑产生“饥饿感”。正常状态下,这两种激素相互制衡,即当身体能量充足时,瘦素分泌增加、饥饿素减少;当能量不足时则相反,以此维持人体食欲和能量代谢的平衡。
但睡眠不足会直接打破这种平衡。有研究发现,连续两天睡眠时长少于5小时,会使体内饥饿素水平升高28%,瘦素水平下降18%,受试者主观饥饿感提升24%;更关键的是,对高碳水化合物、高热量食物的食欲飙升33%-45%,而对低热量蔬菜和水果的食欲仅增加5%-8%——这也是“熬夜时总想吃重口味食物”的核心生理原因。
此外,睡眠不足还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的核心作用是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到细胞内供能,当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时,身体需分泌更多胰岛素才能维持血糖稳定。而过量胰岛素会激活脂肪合成酶,尤其促进腹部内脏脂肪堆积——这也是长期熬夜者易出现“小肚腩”的重要机制。
压力与情绪:皮质醇如何成为体重管理的“拦路虎”
长期紧张、焦虑等慢性压力,会导致肾上腺持续分泌皮质醇(一种应激激素)。正常情况下,皮质醇的短期升高(如突发任务时)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为身体供能以应对挑战。但若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超过2周,会从两方面推动体重增加。
一方面,长期高皮质醇会加速肝糖原分解,导致血糖频繁波动,身体需反复分泌胰岛素“维稳”,久而久之会引发胰岛素抵抗——此时即使正常饮食,多余葡萄糖也更易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腹部。
另一方面,皮质醇会刺激胃黏膜细胞分泌饥饿素,同时抑制脂肪细胞释放瘦素,从而增加食欲,导致体重增加。
因此,虽然皮质醇本身没有增脂作用,但长期失衡会破坏代谢稳态,让减肥难度显著增加。这也是部分人“明明运动节食,体重却不掉”的重要原因。
重建平衡:用优质睡眠+稳定情绪,解锁健康体重
既然睡眠和情绪如此重要,大家该如何实现快乐“躺瘦”?
一是规律作息习惯,保证“质+量”双达标。
推荐22:00-23:00入睡,6:00-7:00起床。成年人需保证7-8小时睡眠,其中22:00-次日2:00是深睡眠黄金时段,此时生长激素分泌旺盛,可促进脂肪代谢与胰岛素敏感性修复。晨起后无困倦感、白天注意力集中,说明睡眠质量达标。营造舒适环境,规避睡前干扰。室温控制在20-24℃,湿度40%-60%,用遮光窗帘、耳塞(噪音会打断睡眠周期)减少干扰。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不吸烟、不饮酒、不喝浓茶/咖啡。
二是睡前“轻放松”,为睡眠“铺路”。
睡前10-15分钟做低强度抗阻运动(如自重深蹲15次、墙壁俯卧撑10次、弹力带划船20次),或简单瑜伽体式(如婴儿式、猫牛式),避免剧烈运动。睡前30分钟用40℃左右温水泡脚,或洗温水浴,能促进足部血液循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三是白天适当运动,释放情绪压力。
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20分钟力量训练(如哑铃卧推、平板支撑),不仅能释放内啡肽(“快乐激素”)缓解压力,还能提升夜间褪黑素分泌量,改善睡眠质量。
四是晚餐宜清淡,熬夜备轻食。
晚餐应避免高脂、难消化食物,可选择杂粮饭(如糙米 +燕麦)、清蒸鱼、绿叶菜等,减轻夜间肠胃负担。若因工作熬夜,提前准备低热量、高营养密度的零食,替代外卖炸鸡、泡面等,既缓解饥饿,又避免热量超标。
优质睡眠与稳定情绪是体重管理的“底层基石”:睡眠不足会加剧压力反应,而慢性压力又会进一步破坏睡眠,形成恶性循环;只有打破这个循环,才能让食欲激素、胰岛素、皮质醇回归平衡。体重管理从来不是“和食欲对抗”的苦差事,而是找到身体代谢的平衡点。
当你被体重困扰时,不妨先问自己:“最近连续一周睡够7小时了吗?每天有10分钟能放松下来吗?”比起精准计算卡路里,让身体获得充足睡眠、学会与压力和解,或许是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健康体重解锁方式。
来源:人民网
作者:乔业琼
编辑: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