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米面要想吃出健康 真相全在如何“吃”

来源:金陵晚报 编辑:李雅婷 2025-11-20 15:03:35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天吃米还是吃面?”这道每日饭点的灵魂拷问,背后藏着不少人的健康焦虑。“吃面容易胖,还伤血管。”“吃米升糖快,营养太单一。”这些流传甚广的说法,让很多人在餐桌前犹豫不决。到底是米更健康,还是面更胜一筹?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综合内科王静主任给出了颠覆性答案:“米和面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健康与否的关键,全在食材选择、烹饪方式、食用分量和搭配策略这四大‘吃法’的细节里。”

“吃面伤血管”“吃米升糖快”的真相

在北方人“无面不欢”、南方人“顿顿有米”的饮食传统背后,关于两种主食的健康争议从未停歇。王静解释,这些争议并非空穴来风,但问题根源从来不是主食本身,而是不当的食用方式。

先看“吃面易引发心血管问题”的说法。王静在门诊中发现,很多认为“吃面伤血管”的患者,都有相似的饮食习惯:偏爱油泼面、炸酱面、肥肠面等重口味面食,烹饪时会加入大量食用油,一碗炸酱面的油脂含量甚至能达到每日推荐摄入量的一半;搭配的小菜多是高盐酱菜、卤味,一餐的钠摄入就可能超标;且常年只吃精制白面条,几乎不搭配蔬菜和优质蛋白。“真正伤血管的不是面条,而是高油、高盐、低纤维的吃法。”王静强调,精制白面条在加工过程中去除了麸皮和胚芽,膳食纤维流失,升糖指数(GI)相对较高,再加上过量油脂和盐分的叠加,才会导致血脂升高、血压波动,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再看“吃米升糖快”的争议。不少糖尿病患者担心吃米饭后血糖飙升,便刻意减少甚至不吃米饭。王静解释,普通白米饭的升糖指数确实不算低,尤其是煮得软烂的白米饭,消化吸收快,容易导致餐后血糖骤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米饭就该被“拉黑”,关键在于是否选对品种和控制分量。

从营养成分来看,米和面其实各有侧重。王静介绍,每100克煮熟的米饭和面条,热量相差不大,均在330—350千卡之间。米饭的蛋白质含量略高,且富含B族维生素和镁元素;面条的膳食纤维含量相对更丰富,尤其是未经过度加工的全麦面条,同时钙含量略高于米饭。“两者都是优质的碳水化合物来源,能为身体提供主要能量,不存在谁比谁更有营养的绝对结论。”

要从“精制”转向“粗加工”

无论是米还是面,想要吃得健康,核心是从“精制”转向“粗加工”。王静指出,糙米、燕麦米、藜麦等粗粮米饭,以及全麦面、荞麦面、杂豆面等粗粮面条,都是主食界的“健康优选”,它们相比精制主食有着三大核心优势。

第一大优势是控糖稳代谢。粗粮主食保留了麸皮和胚芽中的膳食纤维,这种“慢消化”成分能延缓糖分吸收速度,避免餐后血糖骤升骤降。专家举例,精制白米饭的升糖指数约为70—80(高GI食物),而糙米的升糖指数仅为50—60(中低GI食物),糖尿病患者适量食用,血糖波动会小很多。同时,稳定的血糖能减少胰岛素抵抗风险,对预防代谢综合征有积极作用。

第二大优势是护血管清肠道。膳食纤维不仅能延缓糖分吸收,还能吸附肠道内多余的胆固醇,减少胆固醇进入血液,从而降低血脂,辅助维护血管弹性。此外,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有效预防便秘,而长期便秘也是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粗粮中富含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1、镁元素等,能参与能量代谢,帮助维持血管平滑肌正常功能。

第三大优势是强饱腹控热量。粗粮主食的膳食纤维含量高,体积大,消化时间长,饱腹感比精制主食更持久。专家建议,想要体重管理的人群,用粗粮替代一半精制主食,能在减少总热量摄入的同时,避免饥饿感,“比如吃一碗糙米饭,比吃同样分量的白米饭,能多维持2—3小时的饱腹感,自然就减少了零食的摄入”。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粗粮主食还有各自的“特长”。荞麦面富含芦丁,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燕麦米含有β-葡聚糖,降血脂效果更突出;藜麦是优质的完全蛋白来源,氨基酸组成齐全,适合素食者和健身人群;糙米中的谷维素含量较高,对调节神经和内分泌有一定帮助。专家建议,不必局限于某一种粗粮,轮换食用能更全面地获取营养。

这样做,米和面都能吃出健康

想要让主食成为健康的“助力”而非“负担”,王静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选、控、搭、换”四大科学法则,简单易执行。

第一步“选”:优先选择粗加工品类,循序渐进替换。很多人觉得粗粮口感粗糙,难以接受,专家建议采用“循序渐进替换法”:先将1/3的精制主食换成粗粮,比如白米饭中加入1/3糙米或藜麦,精制面条中搭配1/3荞麦面,让味蕾逐渐适应;适应后再将替换比例提高到1/2,甚至2/3。选择时要注意辨别“伪粗粮”,比如一些宣称“全麦”的面条,配料表中全麦粉排在小麦粉之后,实际粗粮含量很低,需优先选择配料表中粗粮成分排在第一位的产品。

第二步“控”:严格控制食用量,按需调整。成人每日主食总量应控制在250—400克,换算成熟重约为1—2碗米饭或1—2碗面条(中等碗具)。具体分量需根据年龄、性别、活动量调整:体力活动量大的年轻人可适当增加,老年人和久坐人群应减少;糖尿病患者需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根据血糖情况确定分量,切忌为控糖而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专家提醒,吃到七八分饱即可,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多余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肥胖。

第三步“搭”:优化搭配方式,拒绝“单一主食”。“主食+蔬菜+优质蛋白”的黄金搭配,能最大限度发挥主食的健康价值。吃面时,应减少油泼、炸酱等重口味做法,多选择清汤面、蔬菜面,搭配足量绿叶蔬菜、菌菇和鸡蛋、瘦肉、鱼虾等优质蛋白,比如一碗青菜鸡蛋荞麦面,搭配少量凉拌豆腐丝,就是一顿营养均衡的餐食;吃饭时,可在米中加入红豆、绿豆、鹰嘴豆等杂豆煮饭,这样不仅能降低升糖指数,还能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摄入,同时搭配炒时蔬和清蒸鱼,保证营养全面。此外,烹饪时要控制油盐用量,避免高油高盐加重身体负担。

第四步“换”:轮换主食种类,拓宽营养来源。除了米和面,玉米、红薯、山药、土豆、芋头等同属主食范畴,它们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是很好的主食替代品。专家建议,每周可安排2—3天,用这些薯类、杂豆类替代部分米和面,比如早餐吃蒸红薯搭配鸡蛋,午餐用玉米搭配蔬菜和肉类,晚餐吃小米粥搭配蔬菜。这样既能避免单一饮食导致的营养不均衡,又能让餐桌更丰富多样。

来源:金陵晚报

编辑:李雅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