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陕西榆林一名产妇因疼痛难忍导致情绪失控跳楼自杀一事引发广泛关注。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文,提出从2018年至2020年,要在全国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并逐步在全国推广分娩镇痛的诊疗。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无痛分娩的比例之所以非常低,除了公众的认知度不足外,麻醉师数量的巨大缺口也是重要原因。
无痛分娩在医学上指的是分娩镇痛,主要包括非药物性的镇痛和通过药物来镇痛。有精神安慰法、调整呼吸法等,也有肌注镇痛药物来达到镇痛的方法。肌注麻醉主要是通过在腰椎间隙进行穿刺,注射麻醉药物,从而阻断分娩时的痛觉神经传递,达到减轻分娩疼痛的目的。
在临床上对疼痛的分级有一定的定义:0分代表着无痛,即是没有任何感觉;1-3分为轻度疼痛,大概就像是用力鼓掌时的感觉;4-6分为中度疼痛,像是头发被拉扯的痛觉;7-9分为重度疼痛,像手被切伤时的痛觉;而到了10分,则是最剧烈的疼痛,像被火烧伤,生产时的疼痛等。
正常分娩时的疼痛是十分剧烈的,许多产妇并不能完全忍受,而使用了无痛分娩之后,正常情况下疼痛会降低至3-4分,有些甚至可以达到0分。当然,无痛分娩与个人的体质和生理条件有关,不同的人对疼痛的判断不同,镇痛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完全的无痛。即使无痛分娩可以达到完全的无痛,但是孕妇生产往往是个漫长的过程。大多医院都是在孕妇宫口开到2-3指之后,才会实施无痛分娩,在此之前,孕妇依然要承受着高达10级的疼痛。
无痛分娩 为什么推广难?
第一例分娩镇痛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英美发达国家分娩镇痛实施率已达到85%-98%。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无痛分娩的比例还非常低,综合大医院的产科使用分娩镇痛的比例大概在十分之一。
国内最早开展无痛分娩的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专家金燕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公立医院依然没有开展无痛分娩,最根本的原因是麻醉医生短缺。”
我国麻醉医师只有8.5万人,如果按照欧美国家麻醉师的配备比例,缺口高达30万—50万人。
国内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的配比约为1:7,“理想状态是3个手术大夫配一名麻醉医生,但目前基本不可能,日常手术都忙不过来,更不用说去做分娩镇痛。”
一般分娩镇痛耗时4-10个小时,按照规定,无痛分娩技术费用一例200元,镇痛时间超过2个小时,每小时加30元,总麻醉费用不到500元,材料费用400元左右,加起来不到1000元,不能充分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
并且,无痛分娩未列入经物价部门审核的单独收费项目。医院只能对实施无痛分娩中使用的麻醉药品、器械等按价计费,而医疗服务、人工劳动等就无法合理合法收费。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麻醉科主任宋兴荣说:“开展一次无痛分娩需要2000元左右,700-800元可以通过麻醉等方式进行医保报销,还有1200多元需要医院补贴,做一例亏一例。”据悉,今年1至7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为开展无痛分娩亏损525万元。
还有专家表示,由于分娩镇痛没有纳入医保范围,导致一些经济收入困难人群对无痛分娩仍然存在一定的疑虑和抵触。明确定价、适当提高镇痛分娩中麻醉师、助产士收入,或意味着加重产妇生育费用,有可能导致无痛分娩沦为少数人享受的“奢侈品”而非基本医疗需求。因此他们建议考虑将镇痛分娩视为基本医疗需求,纳入医保制度。
综合新华社、《新京报》《法制晚报》报道
来源:武汉晚报
编辑:李雅婷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18/11/25/93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