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古时称为羖肉、羝肉、羯肉,是世界上较普遍食用的肉品之一,更是国人食用的主要肉类之一。羊与猪、狗、牛、马、鸡在古代同被列为“六畜”之内。羊在新石器时代被驯化,供人类食用、乳用和日用,亦有文献称羊的豢养历史有8000余年。羊肉进入药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南北朝时期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即有记载,在现代出土的壁画中,尚呈现着1100多年前人们吃羊肉的情景。到宋朝时,上至宋太祖赵匡胤,下至南宋名将韩世忠等均较嗜食羊肉菜肴。时至元代,在其食谱中含有羊肉的菜肴占到80%,很多被记入食疗著作《饮膳正要》中,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则摆出了108道宫廷羊肉大宴,说明羊肉不仅是普通百姓喜爱的肉食,更是帝王、官宦之家和酒宴上的常食。
羊肉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肉,其肉较细嫩,虽有一定羊膻气,但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以及磷、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1、B2、B6,但脂肪含量比猪肉、牛肉都要少。目前,市场供应的多为绵羊肉,山羊肉相对较少,从口味来讲,绵羊肉也比山羊肉好吃。
药物学上记载的羊肉,其性味甘、温,其功能补中益气、温补脾肾而壮阳,且能滋补强壮,适宜体质虚弱、阳虚怕冷、手足欠温、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脘腹冷痛,以及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冷痛和产后血虚经寒所致的小腹冷痛。现代研究尚认为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可增加消化酶分泌,保护胃壁,促进消化。
关于羊肉用于疾病治疗的记述,在历代医药学著作中多可查获,如东汉时的名医张仲景,在其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中,用当归三两(现多折算用9克)、生姜五两(现多折算用15克)、羊肉一斤(现折算用500克),加水煮取汤液,名为当归生病羊肉汤,用治妇女产后腹中绞痛及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载“甘草汤”即以甘草、芍药、通草、羊肉组方,治疗产后腹中绝伤、寒热恍惚、狂言、脏气虚。尚载“羊肉汤”方,以羊肉配大蒜、香豆豉等制作服用,治疗产后中风、久绝不产、月经不调及男子虚劳冷盛。
元代名医及食疗养生家忽施慧著《饮膳正要》,所载的“木瓜汤”、“瓠子汤”中均用到了羊肉;还有《御药院方》中用治脾胃久虚、不思饮食的“代谷丸”,则以羊肉配入陈皮、人参、神曲、麦芽等成方;《养老奉亲书》中用治老人虚损赢瘦的药膳方,即以羊肉配以黄芪、人参、茯苓、大枣、粳米,将羊肉切细,先将黄芪、人参、茯苓、大枣煮取汤液后,放入粳米、羊肉煮成粥食。
可见用羊肉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食疗方甚多,其服用、食用和制作烹调方法各异。但流传使用历史较为久远,既可用于治疗又常引为药膳,且宜于冬令进补的应首推“当归生姜羊肉汤”,因方子中当归能补血、养血,其味辛香而略有甜味;生姜能温暖脾胃而散寒,其味辛辣而能矫正羊膻之气;羊肉能补脾肾阳气,补益虚弱之体,故能达到冬日温阳补虚和祛寒作用,确系一道药食两用的良方,如能酌加油、盐和适量佐料,即可成为美味无穷的菜肴。
另普通百姓家常用羊肉炖白萝卜,适当加入调料,亦可成为冬日餐桌上的佳珍。羊肉单味入食,则可采用爆、炒、烤、烧、酱、涮等多种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羊肉系温补之品,在感冒发热期间,或体内湿热壅盛者、患痰火、疮疡者应禁服;孕妇不宜多食。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刘绍贵
来源:红网
作者:刘绍贵
编辑:易锐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18/11/26/965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