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24小时三班倒抓紧口罩生产。
红网时刻3月4日讯(通讯员 盘盛南)一个小微企业,当疫情来临时,生产设备从3台增加到60台,员工从30人增加到300人,口罩日产量从1000个增加到75000个,只不过短短6天时间。这其中,无不凝聚着政府的责任、企业的担当、民众的力量。
为重点保障医用防护口罩和医用防护服的生产供应,根据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防疫物资保障组安排,建立重点联系企业派驻制度,成立4个联合工作组。省工信厅彭涛、省纪委监委方新、省卫健委罗志强、省药监局罗元旭被抽调组成的第四小组,派驻到位于长沙县的湖南新金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与企业所在地的黄兴会展经济区管委会以及市县发改、工信部门共同帮助企业扩能扩产,重点指导疫情期间医用防护口罩生产。
短暂的见面碰头会上,四位一见如故直奔主题。派驻联合工作组的任务就是帮助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具体难题,尽快满足疫情防护物资的迫切需求。
防疫转产怎么办? 3台缝纫机先开工
新金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有口罩生产基础但无生产现状的公司,之前虽能生产普通口罩,但一直未投产。虽有生产经营资质,但证照已到期。面对抗疫物资紧缺的形势,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着手援产医用防护口罩。省、市药监部门开通绿色通道,精减审批程序,边预备生产边办理证照审核手续。从不生产口罩到转产医用防护口罩,董事长陈绍永和总经理胡微曦没料到企业转产来得这么快。“第一天来厂里了解情况,车间里只有孤零零的3台缝纫机”,黄兴会展经济区管委会主任张辉说。与时间赛跑,与疫情赛跑。等,是没有结果的。2月4日,三台缝纫机的纯手工口罩正式开工了。
设备不足怎么办?60台设备的接力
公司虽然有一套无尘车间的生产资源,但要在无主材原料、无现代设备、无熟练技术工的“三无”情况下,光靠这几台机子、10多个缝纫工三班倒,是无法提高产能满足需求的。在“一罩难求”的特殊时期,临时采购大量自动化生产线投入生产是不可能的。为了能够找到设备,派驻组组长省工信厅彭涛与外省好几家单位、企业反复联系,磨破嘴皮,最终在江苏、广东等省工信同行的协助下,为企业先后抢订了60台设备。严格地说,这还不是完全现代化设备,属于人工带领下的半自动化生产。
首批从常州敲定的18台设备,如何以最快速度发运过来又成了一个新问题。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物流已停止送货,这些设备别说从常州到长沙,就是运到南京机场都很困难。工信局又紧急与当地交通等部门协调,最终设备从机场高速运送到位。进了园区,可设备进不了厂房。张辉设法调来叉车,从午夜搬到凌晨天亮,才将这些设备宝贝似的安顿下来。
与此同时,派驻组成员罗志强通过与外省一些厂家联系,获得无偿资助80套无尘洁净服也已准备就绪。
原料不足怎么办? 10万元材料费的背后
没有原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前新金辐并未生产口罩,原材料储备不足。而熔喷布作为口罩生产的核心材料,随着市场的需求量急剧变大而供不应求,价格也随行就市水涨船高。当通过朋友渠道得知某地或有少量熔喷布的信息时,张辉二话不说,和另外两名同事自掏腰包凑了10万元,从常德紧急购买了1吨熔喷布,找朋友连夜运送到长沙,顺利保障了企业的持续投产。而就在一周后,熔喷布的市场价格已经涨至20万、30万甚至40万元。一吨熔喷布可以生产90万—100万只医用防护口罩,这既解决了生产原料紧缺的燃眉之急,又为企业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一方口罩虽只有巴掌大小,背后却是一张纵横纺织、石油化工、塑料制品及医疗用品行业的巨网,制造业上下耦合的特点决定了其环环相扣的生态链条。突发的疫情需要,使口罩上下游原料陡然失衡,熔喷料的紧缺直接让口罩过滤夹层里的熔喷布出现“一布难求”,还有耳带、鼻梁夹、包装袋……在联合工作组的工作群里,每天既有日产能的报表分析,还有原材料供应的各种信息,以及应急征用的调配方案。看似工艺简单的口罩,每一种原料的争取得来并不简单。
人员不足怎么办?300多人的报名现场
联合工作组进驻新金辐之初,一线生产员工仅20多人,生产力根本无法跟上。时值春节又逢疫情,招工成为一大难题。为解决用人荒问题,工作组协助当地政府,组织人员在企业附近的村、社区进行宣传发动。长沙县属于全国百强县,当地大多居民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但听到是为抗疫一线生产口罩而急需用人时,纷纷加入到报名队伍中,有的居民是开着小汽车来公司的。
“经过宣传发动,有三四百村民到现场报名,对于年纪偏长一点的,考虑到工作性质是三班倒,担心身体吃不消,还是婉拒了。”派驻组成员省纪委监委方新介绍道。经过筛选,仅用两天就招到270余人,一线员工由30人增加到300人,三班24小时连轴转。虽不是一来就上手的熟练工,但那股认真劲与自豪感写在脸上。
随着员工人手增加以及增配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完成,新金辐拧紧发条,火力全开投入生产,医用防护口罩的单日产量从开始的1000只迅速提升到7.5万只。
解析时间太长怎么办?从14天到2天的浓缩
口罩生产工艺不复杂,但环节不少。单个口罩的生产时间并不长,如果是全自动生产线1只不到0.5秒,但一只口罩生产出来后,还要经过环氧乙烷灭菌。灭菌之后,口罩上会有环氧乙烷残留,不但刺激呼吸道,还有致癌物,必须通过解析方式使残留的环氧乙烷释放,经检测达到安全含量标准才能出厂使用。而这个消毒解析的流程需要14天。
为了提高供应效率,在派驻组成员省药监局罗元旭指导下,由管委会安排工人连续2个通宵施工,建成了强制解析室,将自然解析改为物理解析,使解析时间由14天缩短为2天,大大加快了口罩出厂速度。“因为生产的医用防护口罩要用于抗疫一线,我们必须高标准保证质量。”为此,罗元旭对企业提出要提高口罩出厂的检测标准,将主要指标环氧乙烷的残留量应不超过 10μg/g提高到不超过 3μg/g。为确保质量安全,工作组要求企业送样到外省的第三方机构检测,全部质量达标,一些主要指标处于领先水平。
企业发展有担忧怎么办?汇集四方合力的坚守
作为省卫健委的派驻组员,罗志强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进行统一采购、入库,衔接好货物运送与资金拨付。从车间出来打包装箱到进消毒柜,从解析室出来到搬运上车,一只口罩都不能飞了!每天车间生产多少,什么时候装货,什么时候送达,联合工作组4个人都要签字确认。省卫健委与企业签订了供需合同,对合同期内生产的所有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兜底统购,让企业吃定心丸。为提高企业规范管理、安全生产、持续发展,联合工作组与管委会联点县领导商议督办,按“四区两点一道”优化园区管理与企业周边环境。通过长沙市发改委衔接,与长沙银行签订300万元贷款协议,补充流动资金,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通过县工信局衔接,向长沙县委县政府提交报告,将企业纳入全县工业发展规划布局,解决企业生存发展后顾之忧。平时普通的吃饭问题在疫时都得通盘考虑。“这是一个吃百家饭的企业”,管委会书记何典如是回顾防疫期间与新金辐一路走过的经历,这正体现了特殊时期水乳交融的情怀与万众一心的力量。
虽然一罩难求的局面有所缓解,但疫情防控越是吃劲关头越不能松动。前方抗疫一线紧,后方生产一线忙。联合派驻工作组仍然坚守企业车间,在抗疫后方为疫情防控不断输送“粮草”。随着园区众多企业复工复产,肩负特殊使命的联合工作组坚守后方,帮扶指导同样赋予特殊使命的新金辐公司,带头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推动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生产两手抓。
来源:红网
作者:盘盛南
编辑:易锐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0/03/04/6833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