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4月16日讯(通讯员 李丹丹 吴娟)长沙73岁的汪奶奶近几个月都感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担心疫情影响一直没去医院,前段时间发现腿上竟“长”出几个杯口大的水泡,直到透亮的水泡破溃了才到湖南省人民医院就医。经检查,这么大的水泡不是烫伤,也不是皮肤病,竟是“心衰”作祟。湖南省人民医院心内三科主任潘宏伟提醒,中国心衰患者已高达400万,老年人群中发病率10-20%,5年生存率不足50%(同恶性肿瘤相当),其治疗效果差、患者经济负担重、死亡率高,重视并加强长期管理十分重要。
“老人入院时穿着紧身的保暖衣裤,手脚和脸部都有水肿,大量渗液把裤子都渗湿了,尤其右腿的水泡与伤口范围达到约6*7厘米。”心内三科护士长吴娟介绍,经过抗心衰、伤口造口专科治疗和精心护理,一周后,汪奶奶的伤口情况好转,渗液明显减少,腿围缩小了足足3厘米,体重减轻5斤,4月16日顺利出院。
潘宏伟解释,平常大家所说的“心衰”是心力衰竭的简称,是各种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已是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有极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生活水平,全世界目前心衰患者已超过2300万,超过240万患者住院,每年有近30万人死于慢性心力衰竭,其中66%的患者一年内多次住院,所有患者年平均住院次数3.4次,心内三科就有过一年住院次数超过20次的病人。
潘宏伟指出,汪奶奶为气促加上水肿,是体循环、肺循环同时淤血,考虑为全心衰竭,即左右心同时衰竭,情况更为复杂,其下肢出现这么多水泡与心脏结构功能的衰退有着密切的联系,控制好心衰这个“源头”才是治疗好水泡的关键。老人年纪大,对疾病的认知不足,越拖延导致风险越大,而严重的心衰有死亡的危险。针对这类患者,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平日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家属也应多多关注,加强患者的家庭管理。
1、药物管理。严格遵医嘱服用心血管类药物,服药期间注意监测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以及观察每天的尿量、水肿消退情况。给药剂量以及服药时间也应遵医嘱科学合理地安排,如有利尿剂应尽量白天服用,避免夜间服用利尿药物对夜间睡眠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有乏力气促、水肿或脱水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2、运动健康管理。坚持适量的运动锻炼可增加心肌功能、峰值心率和负荷功率同时能够增加肌肉体积,升高肌肉内血红蛋白水平。适当体育锻炼如慢走,运动强度以患者不出现气急和心悸为原则,不能过度劳累。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的回流,减轻肢体的肿胀。
3、营养与饮食管理。水肿严重期间应控制每天的进水量,平时应合理膳食、以清淡为主,《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提出对不稳定的心衰患者限钠<3g/天,急性发作者<2g/天,尽量低盐低脂饮食。
4、情绪管理: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比例可达 24%~6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5、皮肤护理。穿宽松棉质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切勿搔抓,若出现水泡应注意防止挤压水泡,以免水泡破溃引起感染,大的皮肤破损需要专科换药处理,防止伤口浸水,预防感染,积极治疗原发病是关键之所在。
来源:红网
作者:李丹丹 吴娟
编辑:易锐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0/04/16/707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