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100个孩子里就有1个患这个病 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家长要警惕
2020-06-12 07:36:45 字号:

100个孩子里就有1个患这个病 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家长要警惕

红网时刻6月12日讯(通讯员 谢映)2岁多的贝贝(化名),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宝宝,每天精力充沛,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很难停下来,喜欢独自跑来跑去,常常让大人们跟在后面追跑得气喘吁吁。

但就是这样一个“活泼”的宝宝,在2岁时被诊断为孤独症。“怎么会这样,贝贝这么活泼,怎么会是孤独症?”得知结果后的贝贝妈觉得很不可思议,于是带着贝贝辗转多家医院进行检查,最终医生的结论都是一致的,贝贝妈不得不接受现实。

后来,贝贝妈仔细回忆了贝贝的日常表现,这才发现,自己忽视了很多细节。贝贝虽然活泼好动,但不会说话,很少与人交流;在游乐场里满场跑,见到小朋友只对他们手中的玩具感兴趣;贝贝也不会用手势动作表达,比如想要玩具时,他不会指着玩具说“要”,而是会拉着大人的手去拿;此外,贝贝几乎不与人目光对视,没有眼神交流,对家人呼喊他的名字,也经常是充耳不闻,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贝贝妈带着孩子来到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康复专科进行评估和治疗,现在贝贝开始有了改变,可以安静地坐一会儿,目光对视也有所改善。目前,贝贝仍在接受进一步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儿童康复专科副主任医师谢映对孤独症进行了详细介绍。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全称叫“孤独症谱系障碍”,又称为“自闭症”,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病情有轻、中、重度之分。

孤独症患儿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

早期筛查与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患儿的预后

近20多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孤独症患病率均呈现上升趋势,202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孤独症患病率的估计达到1/54,中国现在的发病率约为1/100,患者已超千万,其中0到14岁的患儿达200余万。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早期筛查与干预可显著改善孤独症患儿的不良预后。若错过最佳干预时机,许多患儿很可能在学龄期难以融入学校生活而影响学习成绩,甚至成年后仍不具备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

在美国的初级保健系统中,要求对18个月和24个月大儿童进行标准化孤独症筛查,同时进行持续的语言社交发育监测。而在我国部分地区,对孤独症的认识水平仍非常有限,严重影响患儿社交沟通等功能的恢复。建议家长密切关注孩子语言、社交、行为发育状况,当出现下列症状时需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找专科医生评估、筛查、追踪与干预。

孤独症高危儿的早期症状

1591887225(1).jpg

孤独症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忽视早期发病症状,以为“大了就能好”

父母最开始大都认为孩子只是说话迟,多动,不听话,以为随着年龄增长会改善,而没有及时就医,以至拖延至出现明显异常的行为才来就诊。

误区二:孤独症能用药物治愈

国内外权威孤独症诊疗指南均指出:到目前为止,针对孤独症的核心障碍(社交障碍)缺乏有效药物。只有合并自伤、攻击、自残、破坏等行为或严重的情绪问题或严重的睡眠问题以及极端多动时,才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误区三:孤独症儿童都是天才

若认为所有孤独症患者都是潜在的天才,这是不切实际的,在孤独症患者中,有着“学者”才能的人远不到10%,生活不能自理的倒不在少数。

误区四:永远不会好,没必要治疗

其实,孤独症的早期康复是非常有价值的,两个同样程度的孤独症患儿,是否接受规范的早期康复干预,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一个可能逐渐改善,融入社会,拥有自己的人生,另一个可能终生需要他人陪护。

孤独症如何康复治疗?

孤独症目前多采用教育干预、行为矫正、中医治疗、药物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孤独症患儿多伴有睡眠问题和胃肠问题,有证据表明,采用中医传统小儿推拿、中医针灸疗法与心理行为治疗、综合康复训练结合,可明显提高孤独症患儿的社交能力、语言、认知功能和改善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尤其在6岁以前都是治疗干预的黄金时期。

来源:红网

作者:谢映

编辑:易锐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