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立秋,但高温持续不退,许多学校已经开始或者即将开展学生军训,在这种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如果未采取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极易发生中暑。
什么原因会导致中暑?中暑之后怎么处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专家张涤进行了详细介绍。
中暑的主要病因
环境温度过高:人体能从外界环境获取热量,环境温度过高易导致中暑。
产热增加:重体力劳动、发热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应用某些药物(如苯丙胺)使产热增加。
散热障碍:如湿度大、肥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或无风天气等。
汗腺功能障碍:人体主要通过皮肤汗腺散热,系统性硬化病广泛皮肤瘢痕或先天性无汗症、抗胆碱能药或滥用毒品可抑制出汗。
中暑的典型症状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降温、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度中暑: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平躺解衣、降温、补充水和盐分,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重度中暑:重度中暑按严重程度依次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60%,是临床表现最严重的中暑。
热痉挛:是一种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可能与钠盐丢失相关。热痉挛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运动量过大时,大量出汗且仅补水者。
临床表现为于训练中或训练后出现短暂性、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热痉挛有时易与热衰竭时过度通气致手足抽搐相混淆,后者常出现手足痉挛和四肢末端及口周麻木。
热衰竭:指热应激后,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热应激情况下,体液、体钠丢失过多,水、电解质紊乱,但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临床表现为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有时可表现出肌肉痉挛、体位性眩晕和晕厥。体温升高,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热衰竭如得不到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发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中暑后的处理
张涤提醒,病人中暑后,要立即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服,平卧休息。病室温度应保持在20℃~25℃。仅有先兆症状或轻症中暑者,应给予口服0.1%凉盐水或清凉含盐饮料。对重症中暑者,应采用放置冰袋或冷水、冰水擦身等物理降温法,以及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并且每5~10分钟一次测量体温。
热射病早期仅表现为体温偏高,虽然出现意识障碍,但短时间内能保持清醒,严重的致死性损害在后续的几个小时才表现出来。因此,中暑后如果出现严重症状,体温飙升或意识模糊时,应当立即就医。
中医对中暑的认识
中医认为,暑和湿同属外邪,暑热让地气蒸发,多雨潮湿,因此暑邪常与湿邪一起侵袭人体。此时,邪气可从人的口鼻、肌肤而入,暑湿困脾,气血津液输布障碍,出现身热、困倦、四肢酸痛、口干、口苦、小便黄、胸闷、恶心,痱子、疖肿等皮肤病,如不加以预防,容易伤及脾胃,甚至引起危症。针对儿童生理病理特点,张涤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制定清暑汤,具有解表清暑利湿的功效,可用于预防夏季户外活动或剧烈运动后中暑。
清暑汤
用法用量:适用于3岁以上。3-6岁:半瓶至1瓶每天,分三次服;6岁以上:1~2瓶每天,分三次服。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专家 张涤
来源:红网
作者:张涤
编辑:易锐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0/08/24/8249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