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名中医袁长津教授。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丹 实习生 喻敏芳 通讯员 陶艳 长沙报道
白天打工谋生,晚上挑灯夜读,这是55年前袁长津刚开始接触学习中医时的生活常态,那时的他还是一普通的下乡知识青年。
年轻时候的袁长津不曾预料到,4年后他将成为一名深受老百姓信赖的“赤脚医生”,更不曾想到,在而后的人生履历里,会添上临澧县中医医院院长、临澧县卫生局局长、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医药导报》主编等印记。如今,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内科诊室里,慕名而来找袁长津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
55年间,无论是否担任行政职务,袁长津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在扎实的实践中探索中医药治病的脉络与要领,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与研究中为弘扬中医药发展贡献力量。他从服务老百姓中走来,也一直为老百姓的健康而坚守。
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名中医
袁长津一生的际遇与异于常人的自律和勤奋密不可分。
1965年,袁长津从常德市津市一中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成为一名“知青”。1966年,他返回老家津市,机缘巧合下拜师常德津市老中医甘国祯。由于家境困难,袁长津白天靠打零工补贴家用,晚上则挑灯夜读医书。跟师学习不到半年,老师便去世了,而这也激发了袁长津自学中医的决心。
《医学三字经》《医学入门》《内经知要浅解》《中医学概论》《伤寒论》……没有老师带教的日子里,袁长津苦读医书,雨天无法外出打工时,便跑到津市中医院看老中医们诊病开方。学医不到一年,他便受人邀请,尝试给亲朋邻居看病,自学来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运用。
1970年底,袁长津正式成为临澧县珠日公社永丰大队的一名“赤脚医生”,从此开始了长达9年的乡村医生之路。他仍然坚持每晚读书3小时,也注重在临床实践中摸索、总结,不仅能熟练治疗农村一般的常见病,还充分发挥中医药所长,治愈了不少流感、肺炎、肝炎、流脑、脑中风等重症急症患者。
1973年“双抢”时节,当地麻疹大流行,他所在的大队先后有173个麻疹患儿发病,盛夏酷热,许多患儿都高热到40℃左右,大多数都并发肺炎等,他成天背着药箱在于山间小道奔走,送医送药,一个多月风雨无阻,最终,除1例始发的患儿未能及时救治外,其余的172个病患都安然痊愈。
凭借精湛的医术和负责的态度,袁长津就这样在老百姓当中出了名,“小袁真是为我们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的农民朋友如此评价。
1978年,袁长津14年的“知青”生活告一段落,他成为县血防医院的一名临床医师。当时根据中央78(56)号文件精神,他又顺利通过了省里严格的选拔考试,本来有调往湖南中医学院任教的机会,他仍坚持留在基层当一名临床中医师。1979年,袁长津被调往临澧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而后多年,陆续担任临澧县中医医院院长、临澧县卫生局局长、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并担任《中医药导报》主编。
即使担任了行政职务,可袁长津始终不忘作为一名医生的初心,从未脱离中医临床工作,常年来坚持利用公休日时间看诊。2007年退休之后,则全身心回归临床、学术研究工作。如今,已75岁的他依然坚持每日看诊。
青年时期的袁长津(中)。
以中医药治癌症、疫病显成效
五十多年的从医生涯,袁长津从一名普通的“赤脚医生”成为湖南省名中医,也在利用中医药治疗癌症、疫病等疑难杂症方面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来自常德的廖女士今年47岁,2014年,她因出现咳血等症状来到长沙就诊,在几家三甲公立医院均被诊断为肺癌中晚期。“当时不能闻任何异味,还咳嗽不止、一咳就会出血,几家医院都不建议治疗了,就让回家休养”,廖女士回忆。当时,万念俱灰的廖女士不敢出门,也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心。
2014年12月底,在朋友的介绍下,廖女士来到袁长津处看诊,通过4个月左右的中药治疗,廖女士的病情明显好转起来,咳血的症状也消失了。经过半年时间的治疗,廖女士基本恢复了健康。如今,廖女士已恢复正常上班好几年。
袁长津认为,用中医药治疗疫病,特别在急性病毒传染病方面是大有作为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袁长津就利用中医药治愈了不少疑似新冠肺炎患者。
2020年1月底,武汉的唐先生疑似感染新冠肺炎,当时武汉已封城,医疗资源极度紧张,医生只能给他开一些流感用药,让他先回家自行隔离治疗。随后几天,他的体温上升到39℃左右,咳嗽加重,还伴有胸闷等症状。经朋友介绍,唐先生联系了袁长津的一位学生——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彭素娟。
通过远程视频问诊,彭素娟了解了患者的情况后,数次请教恩师袁长津,共同商讨后开具了以“柴胡、连翘、金银花、羌活、蒲公英”等10余味中药组成的“柴胡羌蒲汤”药方,由唐先生的朋友为他先后5次寄去中药。服用中药治疗后,唐先生第4天便退了烧,第7天咳嗽、气短的症状大大改善,第12天肺部CT结果显示炎症正在吸收,病情好转。一个月后,唐先生的CT片显示双肺炎症基本吸收,核酸检测连续4次阴性,身体康复。
疫情期间,70多岁高龄的袁长津虽然没有前往抗疫一线,但一直在通过“云问诊”等方式无偿为海外华人华侨在内的许多患者进行诊疗,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袁长津正在为患者看诊。
弘扬中医药,服务老百姓
不仅在医术上受人钦佩,袁长津在医德上也颇受大家敬仰。
早年家境困难,一路从农村走到省城的袁长津深知老百姓的生活不易,从行医开始,他便习惯采用药简价廉的“经方”,尽量在药方中采用价廉的中药,这一点一直坚持到现在。
袁长津告诉记者,1982年,他在临澧县人民医院治疗一位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时,便只开出大黄、甘草、硫酸镁三味药就治愈了肾功能急性衰竭的危重患者,当时的价格不到1元钱,现在也仅在5元左右。翻开袁长津的诊疗记录本也可以发现,他为患者开出的中药也都是柴胡、黄芩、桂枝、陈皮、虎杖、蒲公英等常见平价药材。
“我一辈子极少用过川贝、麝香、参茸、冬虫夏草等贵重的药,老百姓只有那么多钱,我一直跟学生说,要恪守重德、轻利、求疗效的行医原则,既要为患者尽可能减轻负担,也要想办法治好他们的病”,袁长津说,就是在挂号上,他也尽量为患者多考虑一些,“我的挂号费允许挂到100元时,我坚持让患者50元就能挂到我的号,数年前就允许挂到300元时,我一直只让他们出100元”。
袁长津认为,现代医学所认为的某些疑难重症,有时用一些很简单的中医治疗方法就可以取得药简、价廉、疗效可靠的效果,因此,他在从医生涯中,也一直在致力探索用药简单、价格便宜、疗效又好的药方。
而要找到更好的药方,就得靠不断的学习。从医50多年,袁长津从未纯粹依靠过去的经验吃饭,而是一直坚持实践与研究。2007年从行政岗位退休以来,他每周要出6次门诊,一年接诊人数破万,每年承担着千篇以上论文的审稿量,还常年笔耕不辍,著书立说。他认为,中医必须不断反躬自省,既要重视对传统中医的继承创新,也要学习了解最新的西医研究动态,才能找出更好的治疗办法。
以“弘扬中医药,服务老百姓”为人生信条的袁长津也始终保持着传承自身经验的热忱。在他的诊室里,只要哪位学生愿意来给他抄方,他都不会拒绝。在诊疗记录本上,详细记载了每一位患者的详细情况和具体药方,没有丝毫保留,每一次抄方便是一次学生学习的过程。退休十年来,这样的诊疗记录本就写了150多本,字数达到近1000万字。
“我的经历是不可重复的,我也不愿意大家来重复我经历的艰苦,但是我的经验是可以传承下去的”,袁长津笑着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归是要做点事情的”。
来源:红网
作者: 刘丹 喻敏芳 陶艳
编辑:陈亚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1/07/23/969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