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8月21日讯(通讯员 戴婧)每天平均五六个小时的站立,每天手术暴露在X光线的辐射下几十次……一边吃着射线,一边做手术。脱掉重达20多斤重的铅衣,内衫早已被汗水全部浸湿。这就是刘峰日常的工作写照。
在人们的印象中,骨科医生跟木匠一样,在病人的腿上拉开一个大口子,用锤子、钉子和板子将断了的骨头接起来。而刘峰所做的就是改变这种现状:利用先进的数字骨科技术设计手术方案,开一个1-2厘米的切口,只用1-2枚螺钉对骨折进行固定。方案设计好了,即可在术中准确的实现骨折闭合复位及微创螺钉固定。
刘峰所主攻的创伤骨科,具有病情急、伤情重、并发症多、救治复杂等特点,往往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寻出最优的治疗方案。就算在半夜接到急诊病人,刘峰也充分利用器械消毒的间隙,在计算机上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完成术前模拟、复原手术过程。
让刘峰记忆尤深的,是一位高处坠落伤致全身多处骨折的年轻患者,送来医院的时候,患者骨盆粉碎性骨折,同时有腹内脏器损伤,病情十分危重,治疗难度非常大。按照以往的传统手术方法,需切开约12厘米的切口进入盆腔,而后行一长钢板螺钉固定,术后恢复时间长不说,术中出血也可能达到400毫升。
“能不能有更好的治疗方式,让手术切口短点、术后恢复快点?”刘峰利用计算机模拟各种不同的手术方案,最终选择了闭合撬拨钳夹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手术仅有3个1厘米的小切口,术中几乎无出血,术后第三天患者就能自行站立起来。
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不断地精益求精以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在刘峰看来,这便是工匠精神的实质。
攻读博士、深耕科研、进修深造,或是病人口里的“峰哥”,24小时守在危重、疑难患者的病床前,上门复查行动不便的患者,刘峰正以他对生命的尊重、对职业的敬畏,以朴实的行动,默默诠释着“医生”和“人生”的内涵。
来源:红网
作者:戴婧
编辑:陈亚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1/08/21/9828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