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16日讯(通讯员 李星 段斌)5月16日,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子生物实验室通过精确统计,现已完成105万人次的核酸检测。这个数字,是分子生物实验室全体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那几间狭小的实验室内奋斗的结果;是他们重复着“加样、核酸提取、 扩增、报告审核”四步操作了846个日夜的结果。他们面对被感染的风险,他们面对来自家庭的困难,他们面对3次疫情爆发,他们面对2次支援张家界、河南,总是义无反顾,克服一切困难,坚守在分子生物实验室内,身着笨重防护服,进行着如同在月球上探险一样的操作,衣衫一次又一次的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自2020年以来,为了抗击疫情,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子实验室主任刘志贤带领他的团队,开展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加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行列,坚守在与新冠肺炎病毒打交道的岗位上。开检初期,实验室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专业检测人员;刘志贤等“原老”级人员面对困难,先是积极想办法解决。在得到检验科人员支持后,日夜加紧专业检测人员培训,从最初的2名增加到4名、再到6名,让检测力量逐步大幅提高,日检测能力从2020年3月的几百管,提升至现在的一万多管。2022年4月23日,实验室单日检测总量达到2万多人次。
韩单是分子生物实验室的两个“原老”之一。2020年,新冠病毒刚开始扩散时,他就承担起了病毒检测重任。面对实验室设备的尚不完善、防护服很珍贵,他在操作中谨小慎微,他坚持一个班上8个小时,并且成功做出了湘潭市第一例新冠病毒确诊病例,吹响了湘潭市疫情的哨点。他感受最深的是:“现在的核酸检测还是比以前快多了,但我们必须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文彬彬曾参加过为期32天的支援张家界抗疫,对于一线核酸检测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今年3月12日,为了积极应对当天突发疫情,她连续上班12小时。凌晨下班后,直接进行了14天的闭环式管理。团队经过半个多月全天无休的奋战,终于迎来了湘潭胜利的曙光,她过硬的技能荣获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能标兵”称号。
李星和赵明达于2022年1月1日晚上9时得知、河南核酸检测需要支援的消息后,就主动报名驰援疫区,首次面对奥密克戎和德尔塔双变异病毒,防护的重要性铭记心头。每次进入气膜实验室时,他们都要把自己裹严实,透明胶贴在脸部的空隙上,在零下-7℃的室外气膜实验室里,心里念着实验步骤,小心翼翼地加样,唯有眼到手到、聚精会神,严密监控着提取仪器上传来的信息,从样本中提取核酸,传递到三区扩增,完成了支援河南10轮核酸大筛查的检测任务。在北方低温的考验下,他们均被河南省政府授予“荣誉终身市民”称号。
赵明达是个90后小伙,2021年7月出车祸刚出院不久,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主动请求加入到8月战役中来。在病休期,他因牙齿被撞碎,咀嚼困难,每餐只半碗饭,因标本多、工作量大、时间长,感觉到头晕、缺氧、耳鸣、体力不支,又穿着防护服、生物安全柜的风机声特别吵,感觉到崩溃。在河南时,他被同去支援的队友称为“神枪手”,拧开加样近2500个采样管后,摘下手套时,才知他的手已破皮出血。
文菊是一名青年党员,处处体现出她的模范作用。她从事核酸检测工作3年多来,几乎每天都在上班,从没请过假,担心一请假就没人上班,她是实验室上班最多的一个,有时候亲人、子女生病了,也要调班才能偶尔去照看。还担任新人培训和排班的任务,她苦口婆心的教导,使大家很快就融入到核酸检测这个大家庭中来,都是她的耐心教导,使得工作技能快速提高,大大缩短检测培训时间,大家都称为“菊姐!”她说:“大家都很累,你们都叫我‘菊姐!’,我怎么好意思排自己休息啊。”
从2020年1月至今,他们坚守在核酸检测岗位上最长时间者已达846天,守在这几间密不透气的实验室,每天工作时长达8小时,他们在工作期间既不能吃饭喝水,也不能上厕所,每上一个班都是一场体力考验,他们熬了一个又一个夜班,已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检测,但这份沉重的责任仍然在他们肩上,他们的斗志依然昂扬。
来源:红网
作者:李星 段斌
编辑:吕周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2/05/16/11278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