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正在和病人家属沟通。
红网时刻新闻1月11日讯(通讯员 刘丹 袁利)“17床呼叫,21床呼叫,17床呼叫……”2023年1月10日上午9点,走进湖南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紧张的病床呼叫铃声中,医生与护士正在匆匆地写病历、查房、沟通病情、配药、为患者进行床旁治疗……他们步履匆忙,语速极快。
随着抗疫重心从“防”到“治”的转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毫无悬念地成为本次疫情的“风暴”中心,所有医护人员面临的是抗疫三年来最艰难的一战。目前,湖南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科收治病人62人,二科收治45人,全部床位收满,重症比例超过60%,工作量较之前翻了3-4倍。
“病人像潮水般涌来”
“娭毑,你好点没有,来,我帮你检查一下”“有睡不着的情况是正常的,和病情的影响有关,也跟治疗有关,慢慢就会好起来”……上午9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彭素娟走进呼吸二科,与从骨科抽调过来的曾朋医生一起查房,她走到几位病情较重的患者床前,细致交代治疗的注意事项。9点半,查房后,彭素娟匆匆赶回呼吸一科医生办公室,协调沟通病床调度。一摞科室资料递过来,她匆忙地查看签字。10点,还有两个会诊等着,1个小时内她接了五六个电话。
“现在还不是最难的时候,12月下旬,元旦前,病人像潮水一样涌来,就像决堤一样,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工作间隙,彭素娟急匆匆地跑去上了个厕所,又赶紧回到办公室继续协调工作。2022年12月,随着本轮疫情从“防”到“治”的转变,医院成为抗疫的主战场,而与新冠治疗最为对口的呼吸科更是成为了“风暴”中心。
彭素娟(右一)带领团队会诊。
加上彭素娟,原呼吸科一共有7个医生,6个在病房,1个看门诊。门诊量最多的时候,彭素娟一天看了60多个病人。2022年12月27日,那天彭素娟看完门诊已6点半,回到家中7点多直到10点,她没有停下来休息一下,3个小时都在不断回信息、接电话。“要协调病床,保证病重患者能尽快住进来,要统筹整个救治工作,确保忙中不出错,保证救治质量。”
不仅主任彭素娟忙得像陀螺,几个科室医生的工作状态也达到了极限。处在“风暴”中心,他们能做的,唯有破浪前行。
12月下旬,医院的会诊任务主要集中在呼吸科,全院收治的新冠患者需要救治指导的,都需要呼吸科医生会诊。总住院医师邵峰在最忙时每天会诊四五十次,原本家住兴汉门的她,离医院步行仅10分钟以内的路程都嫌长,便搬到了离医院最近的少帅府小区。直到12月31日,医院正式确定内科科室“分片包干”指导外科科室收治新冠感染患者,呼吸科的会诊压力才稍微减轻了一些。即使这样,后来主要负责会诊工作的华光和张建伟医生最高峰时一天也跑了60次会诊,为了节约时间,他们也把家搬到了医院附近。
“大家在一起就有力量”
新冠感染患者像潮水般涌来,而医护团队却因感染新冠受到重创,除了发高烧,身体实在消受不了的人选择缓解两天,在主任彭素娟的带头下,大家尽量上岗,以保证科室的正常运转。
“家人打电话给我让我注意休息,我说病人都很急,大家都很急,我们没有办法休息。”为了让大家的身体尽快康复,彭素娟为科室医护开了中药治疗方,整个科室一起熬药一起喝。而每天早上彭素娟最担心的是,团队有人没有按时到岗。“每天早上都要查一次到,有人没有按时到岗,就会马上打电话过去,我真的很担心他们的身体,怕他们挺不住。”
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医院外科科室的支援下,彭素娟依然带领团队在2022年最后一天把呼吸二科开了起来。12月29日,为解决病人收治困难的问题,医院决定开设呼吸二科,经过12月30日一天筹备,12月31日,呼吸二科收进了第一批20余名病人,新年第一天2023年1月1日,45张床位全部收满。
呼吸二科由原来的皮肤科病房改造而来,护理团队由皮肤科护理团队支援,医生则来自骨科、胸外科、康复科等科室,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彭素娟不仅要组织救治指南、内科知识培训,还要对每一位患者的救治进行一一安排把关,同时安排了呼吸科医生罗仕德专门统筹呼吸二科的救治。
抗疫三年,呼吸科的医护人员先后支援武汉、永州、益阳、株洲、常德、张家界、上海等地,如今,他们又回到了科室这个最重要的战场。如这三年一样,他们依然把家放在了身后。
1月1日,罗仕德才办完母亲的丧事,来不及悲伤便赶回了岗位;王丽医生把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都送回了乡下老家,丈夫对她说,“你现在可以住在医院安心工作了”;彭素娟也把年迈的母亲送回了哥哥家照顾;怀孕近4个月的护士长彭美瑶带领的护理团队,都在坚持带病上班;科室的医护,能住在医院附近的,都选择搬了过来……
“所有医护一句抱怨也没有,我想大家都明白,这是呼吸科的责任,我们必须要承担,责无旁贷”,彭素娟说。纵使万般艰难,可能够与团队并肩作战,对彼此都是一种鼓励。罗仕德说道,“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大家就觉得有依靠,大家在一起就有力量,有他们在身边就很好。”
“所有的劳动和辛苦值了”
什么时候会让呼吸科团队觉得稍微舒畅一点?大概是看到病人在救治下病情好转,一一出院的时候。在呼吸一科,危重病人最高时达40人,绝大部分病人都需要接受呼吸支持治疗。可喜的是,大部分患者入院后通过高流量、中西结合治疗,病情都顺利好转。
今年71岁的朱嗲嗲1月9日顺利拔管,身体已完全好转,可他在12月29日刚入院时,却是一例“白肺”新冠重型患者,出现了呼吸衰竭。由于患者药物治疗不敏感、依从性差,1月3日,他的病情更是陷入更危险的境地,呼吸频率增快,全身紫绀,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最低降到60多,转向危重症。
1月3日上午11点,在征得家属的同意后,华光和吴阳洋两位医生紧急为朱嗲嗲插管,也正是这个举动成功救了他一命。“插管后,通过呼吸机供氧、中药治疗和俯卧位通气治疗等,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逐步改善,1月7日复查CT时显示绝大部分‘白肺’已经逆转,病灶吸收了很多,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华光说。
由于朱嗲嗲的特殊情况,他的病情也得到了医护团队的重点关注。不配合治疗时,管床医生游琼一直陪伴、鼓励他,华光每日三次查房都要重点查看他的情况,主任彭素娟更是反复指导救治……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1月9日,朱嗲嗲终于成功拔管,完全脱离危险,复查CT后便可出院。
这样的好消息,如今越来越多了。
1月9日上午,在湖南省中医院呼吸二科,即将出院的新冠患者宋女士拉着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彭素娟的手,开心地表示感谢。今年67岁的宋女士12月31日入住湖南省中医院呼吸二科,持续低烧不退,双肺感染,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痊愈。
如今,呼吸一科、二科每日平均出院人数有七八个,患者出院的节奏加快了,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高峰正在渡过,黎明的曙光似乎正在接近。看到病人一个个出院,彭素娟终于宽慰地笑了,“能够挽救病人的生命,所有的劳动和辛苦都值了”。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丹 袁利
编辑:周曼 实习生 易锐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745/55/12220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