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从《狂飙》角色到知名品牌创始人 心源性猝死不容忽视
2023-02-16 14:40:37 字号:

从《狂飙》角色到知名品牌创始人 心源性猝死不容忽视

红网时刻新闻2月16日讯(通讯员 曾海涛)2023开年扫黑大剧《狂飙》虽已大结局,但热度不减。剧中,京海市政协副主席龚开疆在得知督导组即将开展扫黑行动、自己的秘书和司机被连夜带走调查后,被吓得捂住胸口,表情痛苦地“下了线”。医学人士分析,龚开疆很可能是发生了“心源性猝死”。

而现实生活中关于“心源性猝死”的报道也层出不穷。2月10日,知名浙商、杉杉西服品牌创始人郑永刚因突发心脏疾病救治无效去世,享年65岁。

关于心源性猝死,世界卫生组织将猝死定义为平素身体健康或者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根据原因分类,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占全部猝死的80%。

心源性猝死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急性症状发作1小时内的死亡,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但冠心病是最主要的原因,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中有心肌梗死病史者占75%。

心源性猝死的过程是急骤发生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此时心脏停止收缩,失去排血功能,亦被称为心脏骤停。简单而有效的救治方法是心肺复苏,即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哪些人群易发心源性猝死?

1、中年以上的人群:40岁以上的中年人群是猝死的高发人群,其中,男性猝死风险是女性的4-5倍,但女性在绝经后患病风险会和男性相当。

2、生活方式不健康者:近年来心源性猝死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30岁猝死的比例正在增加,这主要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相关,长期熬夜、嗜烟酒、高脂饮食、压力过大等会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引发心源性猝死。

3、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多者:年龄大于50岁的男性和55岁的女性,吸烟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者、有家族性心脏病病史者、肥胖者、缺乏运动及工作紧张者,同时具备上述三种以上的人群都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也是猝死的高危人群。

4、忽视健康筛查者:许多人因工作繁忙顾不上体检,或自认为身体素质良好而不需要体检,从而未能筛查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而耽误了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

1、提高防备意识,注意身体给出的信号。虽然心源性猝死“来势汹汹”,但仍有迹可循。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憋气、心慌;冠心病的高危人群若感到左肩背部疼痛、上腹部疼痛、咽喉痛、恶心呕吐甚至牙疼等均需要警惕心绞痛可能,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评估避免发展成心肌梗死。

心血管疾病患者家中要常备急救药箱,备好硝酸甘油、硝苯地平、阿司匹林等急救药品,有条件可配置血压计、心电监测仪等;准备包括一般情况、目前疾病、既往病史、用药及过敏史等内容的登记卡片,还可以预设急救通讯,如在家庭录音电话中预先录好向急救中心呼救的语音内容,事先拟定转运路线,选择好去邻近医院的最佳路径等。

2、注意心血管事件发作的“魔鬼”时段。70%-80%的心脑血管事件都在上午6时-12时发生,熬夜后、丰盛的晚餐后、便秘时、情绪激动时、突然“发力”时等也是心脑血管事件发作的“魔鬼”时段。

日常的预防要做到“三个半分钟、三个半小时”。“三个半分钟”是指睡觉醒来后,继续平卧半分钟,再在床上坐立半分钟,然后双腿垂下床沿坐半分钟,最后再下地活动;“三个半小时”指早上走半小时、晚饭后散步半小时以及中午睡半小时。

3、注意饮食结构。限制总能量摄入,进食7分饱;限制脂肪摄入,脂肪占总能量的20%-25%,控制肉、全脂乳等动物性脂肪,蒸调用油控制在10-20克/天,烹饪方法选择蒸、煮、炖、拌、卤等为主;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45%-60%,少食或不用富含精制糖的食品;蛋白质满足需要,占总能量的20%-30%,其中至少50%为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白、鱼肉等动物蛋白;补充充足的维生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限制食盐摄入,每人<5克/天。

4、学会减压,注重健康体检。找到适合自己释放工作压力的方式。工作时间外,通过运动、旅游等使自己身心放松。40岁以上人群两年体检一次,60岁以上人群每年全面检查1次。

5、积极治疗原发心血管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危险因素的控制、药物或手术治疗原发的心血管疾病。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有效终止恶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有效防治手段;此外,还可通过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6、掌握院前急救知识。一旦出现心源性猝死,黄金抢救时间是4分钟,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超过10分钟,即使病人抢救过来,也可能会脑死亡成为植物人。因此,掌握一定的院前急救知识,在身边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后,能第一时间有效救治、挽救生命。

扩展阅读:院前急救及心肺复苏

院前急救指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而进行的相关急救处置,其中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一种救生术。

任何人很有可能成为第一救援者,一旦发现身边人出现胸闷、胸痛、憋气、心慌等猝死症状,应在4分钟内进行如下步骤:

1、通过呼喊拍肩判定患者确实丧失意识,第一救援者呼叫旁人帮助打120和取得体外便携式除颤仪(AED)。

2、短时间内触摸患者有无颈动脉搏动、观察胸廓是否有起伏运动,如果没有动脉搏动和呼吸,则考虑心脏骤停,应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图片1.jpg

心肺复苏步骤为CAB:

C——胸外心脏按压。抢救者在病人的右侧,左手掌根部置于病人胸前胸骨下段,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两手的手指翘起不接触病人的胸壁,伸直双臂,肘关节不弯曲,用双肩向下压而形成压力,将胸骨下压4-5厘米(小儿为1-2厘米)。

A——开放气道:将病人平卧在平坦的地方,急救者一般站或跪在病人的右侧,左手放在病人的前额上用力向后压,右手指放在下颌沿,将头部向上向前抬起。注意让病人仰头,使病人的口腔、咽喉轴呈直线,防止舌头阻塞气道口,保持气道通畅。

B——人工呼吸:抢救者右手向下压颌部,撑开病人的口,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用双唇包封住病人的口外部,用中等的力量,按照每分钟12次、每次800毫升的吹气量进行抢救。一次吹气后,抢救者抬头做一次深呼吸,同时松开左手。下次吹气按上一步骤继续进行,直至病人有自主呼吸为止。注意吹气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急性胃扩张。同时观察病人气道是否畅通,胸腔是否被吹起。

B、C步骤应同时进行,按压30次之后做2次人工呼吸,通常一个抢救周期为3轮(约2分钟),期间若体外便携式除颤仪(AED)到达后第一时间按除颤仪的操作流程评估是否需要除颤,除颤仪准备的任何时间均勿停止心脏按压,经过30分钟的抢救,若病人瞳孔由大变小,能自主呼吸,心跳恢复,紫绀消退等,可认为复苏成功。

来源:红网

作者:曾海涛

编辑:吕周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