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年全球约有70万人死于由具有抗生素耐药性的细菌引起的感染。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发出预警,如果不积极应对,到2050年,全球每年死于抗生素耐药性感染的将有1000万人。湖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刘铭温馨提醒,面对细菌耐药发生越来越频繁与严重,更需要冷静地面对。在细菌耐药发生之前预防它,在它发生之后积极应对,才能战胜这个威胁人类健康的凶恶元素。
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人们对细菌产生耐药性的过程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在细菌的微观世界中,细菌的耐药性同样也是“适者生存”的演变结果,有微生物存在就会出现耐药性。
滥用与过度使用抗生素,通俗点说,就是在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时候使用了抗生素;选用的抗生素不能快速杀灭病原菌;使用抗生素时未按时按量按疗程服用。这些情况下,容易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当人体长期处于抗生素的环境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非敏感菌株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常常会发生二重感染,同时部分菌群由于长期与抗生素接触,极有可能会转变成耐药菌株。同样,如果对菌种判断失误,未能选用对的抗生素,也可造成某些细菌成为漏网之鱼,幸存下来,为其变身耐药菌埋下祸根。其实,在微生物宇宙里,维持生态平衡或菌群平衡非常重要,而滥用与过度使用抗生素极易打破这种平衡,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
细菌产生抗生素耐药性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抗药性阶段。在机体使用抗生素的前期,细菌产生对抗生素的耐受力,使其不能伤害到自己。它的产生其实是病原体长期接触抗生素药物后发生的适应性变化,也就是有人提到的“休眠模式”。二是耐药性阶段。部分微生物在经历休眠模式后,像进阶的间谍,窃取到抗生素作用机制。于是,它们针对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四种相应的途径对自身进行适应性改变,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膜的通透性而阻滞药物进入、改变靶位结构及主动外排等方式,从而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耐药菌一旦产生,很容易造成多发性耐药菌感染病例。专家们证实,细菌的耐药性是可传播可繁殖的。因此,对耐药菌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隔离措施。为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有以下措施:
单独病毒感染性疾病不宜使用抗菌药;
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能不用的尽量不用;
尽量在明确病原学诊断后准确选用,或至少在使用前留取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标本;
根据病原菌的种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及其适应证,选用药物;
用药途径和方法必须正确,剂量准确,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因皮肤粘膜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反而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联合应用要严格掌握指征,合理组合,尽量全部覆盖致病菌群;
连续使用5天后仍无明显抗菌效果的,应考虑换药或停药;
重视机体内在的免疫力,改善内部环境;
发现多重耐药菌,一旦出现无药可用的情况,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需停用抗生素时果断停用。(通讯员 刘铭)
来源:红网
作者:刘铭
编辑:周曼 实习生 马婉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756/61/1339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