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6月27日讯(通讯员 陶艳 刘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肛肠疾病发病率为50%左右,在“嗜辣如命”的湖南,发病率则达到87%。肛肠疾病是许多人无法绕开的一类疾病,可是提起肛肠科,不少人却闻之色变。
从事肛肠科工作20余年,作为一名肛肠科女医生,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肛肠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曾娟妮对这份职业更是深有感悟:“很多人觉得在肛肠科工作又脏又累又臭,可我觉得只要病人认可和信任,我们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不怕苦累,只因患者认可信任
香辣的小龙虾、大火爆炒的辛辣湘菜……在湖南,因为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肛肠疾病是不可绕开的一类疾病,肛肠科也是许多医院中最“不乏人气”的一个科室。可由于其特殊的职业属性,肛肠科女医生确是凤毛麟角。
“十个肛肠科医生中,大概只有一个女医生。”曾娟妮笑着说道。肛肠科“又脏又累又臭”的属性往往让许多女医生望而却步,可女医生特有的亲切、细致却能获得病人较高的认可度,这也正是曾娟妮得以坚守岗位20多年的动力所在。
由于母亲是卫生院的一名药剂师,曾娟妮从小便在卫生院中长大,也顺理成章地学了医。2000年,曾娟妮毕业不久后来到涟源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彼时,中医科仅有1名肛肠科男医生。由于正好缺一名女医生,曾娟妮便“顶”了上来。
曾娟妮查看患者的检查报告。
当肛肠科女医生比曾娟妮想象中更难,可也比她想象中更容易获得病人的肯定:“许多未婚的、老年的女病人更希望女医生来照护,也觉得女医生更亲切、更细致、手脚更轻巧一点。”最关键的是,面对许多病人羞于诉说的“难言之隐”,肛肠科医生能真正为病人解决痛苦。
一次,一位患者因脱肛导致严重的直肠溃烂、流脓,肛门处散发出浓厚的恶臭味,由于患者精神状态不太稳定,因此不太配合治疗,在住院后当晚便跑出了医院,找了两天两夜才找回来。考虑到病人情况特殊,曾娟妮反复与他进行沟通、解释,这才说服了他接受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这也让曾娟妮觉得,自己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敢于挑战,小手术解决大问题
在基层工作的曾娟妮,一直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工作后又继续考取研究生。2010年,研究生毕业后,她来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科工作。
肛肠科。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科开设于1953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肛肠专科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最开始的8张床位,到现在已发展成6个科室。曾娟妮所在的肛肠一科则为湖南省首家痔瘘盆底专科,她所带领的团队,尤其擅长治疗混合痔、肛裂、高位复杂性肛瘘等肛肠科常见病及盆底失禁、便秘、炎性肠病等疑难病。
2021年,一位怀孕8个多月的孕妈慕名找到曾娟妮。原来,她是一位重度痔患者,伴有肛乳头瘤。由于怀孕后腹压增大,大小5×3cm的肛乳头瘤全部被压迫到肛门外,导致她不敢吃东西、不能排便,不能坐、站和行走,只能趴着,十分痛苦。
如此大小的肛乳头瘤处理起来难度不小,再加上患者为孕妇,手术风险也较大,但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娟妮对手术还是很有把握。经过对患者进行全程监测管理,曾娟妮带领团队为患者成功实施了肛乳头瘤摘除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手术顺利,以最小的损伤保护患者的肛门功能,又以最大的舒适度让孕妇半月后顺利生产。
曾娟妮查房。
多年前,一位来自贵州的病人也让曾娟妮印象十分深刻。该患者是一位农民,患有肛周脓肿十多年,但有些讳疾忌医,时常在稻田里务农时脓肿发作,便自行用镰刀将脓肿划破排脓。如此多年自行处理,导致反复感染,形成复杂性肛瘘,损伤面积很大。慕名来到曾娟妮这里求诊后,曾娟妮为其实施了切扩挂线术,术后配合使用医院自制药复方芩柏颗粒剂、生血通便颗粒剂促进伤口愈合,一次性为患者解决了难题。
为了减轻患者治疗上的痛苦,曾娟妮仔细钻研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前往国内多个大型盆底中心学习多种诊疗技术,在省内率先利用无痛无创的生物反馈和磁刺激配合浮针等技术治疗便秘、失禁、肛门直肠痛等疑难杂症。
一位曾经做过喉癌手术,只能用气管外置管呼吸的患者患有严重便秘,长期靠吃辅助泻药排便,在接受生物反馈+磁刺激治疗后,配合使用生血通便颗粒,两个疗程便基本好转。一个六岁多的患儿因肛门括约肌发育不好,长期大便失禁,甚至影响到了上学,经过生物反馈+磁刺激治疗,配合服用补益健脾药物,三个疗程后完全好转。
善于创新,科研攻关临床难题
在创新的道路上,曾娟妮似乎从来不曾停下步伐。传统的痔疮手术,往往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因而让许多患者产生抵触,面对这一问题,曾娟妮带领团队率先在省内开展手术期阴部神经阻滞、皮瓣封闭等术后超前、多元素镇痛模式。
肛瘘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往往复发率较高,且不易愈合,曾娟妮则在国内率先开展糖尿病肛瘘高通量测序,率先从在体、离体实验探讨外用养阴、回阳生肌药物加速肛周难愈合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在加速糖尿病肛瘘创面愈合及降低复发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在曾娟妮看来,要促进临床的进步,科研的创新必不可少。“科研是一个总结和延伸的过程,只有从临床中进行总结,才能真正弄清楚背后的机理、目的,也才会有新的延伸。”曾娟妮说:“临床和科研是互补的,只有通过了临床和实验室探索双重验证得到的成果,才是最好的。”
曾娟妮的部分荣誉证书。
此外,科研还能为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视野,也即能够提供让别人评价的机会,能够“多一双眼睛来看”。为此,曾娟妮从未放弃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她曾主持3项国家自然基金,发表SCI、CSCD学术论文数篇,参编十三五《中医肛肠病学》教材,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及湖南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三五创新骨干培养人才”,中国科技卓越计划“第一批青年中医药求真学者”等。
对科研的高要求,同样被寄予在学生身上。作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娟妮每年要带八九个学生。带教过程中,她常常鼓励学生们敢于实践,不怕犯错,她希望,学生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能够开启对医学的热爱和对科研的追求,还要勇于创新,开拓思路。
曾娟妮带领研究生学习。
“要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要让病人花最少的钱,接受最全面的治疗。”这是曾娟妮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她也认为,当下的生活环境也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看好病,还要改善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从医多年,在同事们眼里,曾娟妮是出了名的“铁娘子”,她从不叫苦叫累。即使怀孕也坚持手术,生产后还没出月子,便又站到了手术台上。她的办公室中常备一张小床,有时手术到夜深,便在办公室简单将就一晚。
但愿世间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这是曾娟妮作为医生最朴素的愿望。她始终保持着一份不变的初心:“虽然很累,虽然有时会被误解,但一听到有病人喊着你念着你,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来源:红网
作者:陶艳 刘丹
编辑:马婉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840/61/1404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