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24日讯(通讯员 刘莉 曾海燕)近日,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盆底专科接诊的一例特殊病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年仅13岁的女孩小雨(化名),被诊断出患有阴道前壁脱垂,这一消息让不少人感到震惊与不解。通常此类疾病多发于中老年女性或产后妇女,小雨的情况无疑为公众敲响了年轻女性盆底健康的警钟。
小雨起初对自身的异常状况保持沉默,直到精神压力逐渐累积,被细心的母亲察觉并带至医院就诊。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盆底专科主任吴湘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检查,确认小雨确实患有阴道前壁脱垂。据吴湘介绍,该病症虽不常见于青少年,但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长期便秘、剧烈运动及遗传因素导致的盆底支撑组织薄弱。
其实盆腔器官本身并没有疾病,得病的是支撑器官的筋膜和肌肉等组织,影响了盆腔器官的脱垂和功能的变化,女性的盆底是由盆底肌肉封闭的,盆底肌肉像吊床一样承托和支持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 除了维持正常的组织解剖位置之外,还参与了控制排尿、控制排便、维持阴道的紧缩度,增加性快感等多项生理活动。
导致盆腔器官脱垂的病因有很多,目前公认的一些危险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女性妊娠、分娩及产后过早的开始体力活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支持结构萎缩;二是长期的重体力活动和腹压的增加,比如肥胖,长期的便秘、剧烈运动、慢性的咳嗽等;遗传的因素造成的盆腔支持组织,比如韧带、筋膜、肌肉和神经组织的支持力下降,进而影响了盆底结构的完整性。
针对小雨的特殊情况,吴湘制定了以磁刺激和盆底肌运动康复训练为主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研究证明,此类康复训练能有效增强盆底肌肉力量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的韧性,进而提升盆底支撑功能,对于预防和治疗盆腔器官脱垂具有重要意义。
吴湘提醒,盆腔器官脱垂并非生育妇女的专属疾病,未婚未育女性同样需重视盆底肌的健康状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她建议,女性应注重妊娠期、产后及更年期的盆底康复训练,同时控制体重、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剧烈运动,并积极治疗可能增加腹压的慢性疾病如便秘和咳嗽。盆腔器官脱垂疾病不再是生育妇女的专属,未婚未育的女性也要对盆底肌引起重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共同推动相关知识的普及与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来源:红网
作者:刘莉 曾海燕
编辑:杨胜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841/68/14129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