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王先生进行初步检查判断。
红网时刻新闻7月18日讯(通讯员 唐波)想象一下,你脚下坚实的大地突然变成汹涌的波涛,办公室的墙壁开始在你眼前摇晃,每一次转头都可能引发一场天旋地转的“风暴”。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许多眩晕患者面对的现实。
对于今年50岁的王先生来说,这场风暴来得猝不及防。连日的高强度工作,加上着凉的缘故,他突然出现眩晕,时不时地还伴有恶心、呕吐,在外院被诊断为脑供血不足、颈椎病,经过治疗后症状并没有缓解。世界在他眼中失去了稳定,连盯着电脑屏幕上最熟悉的表格都成了一种奢望。多方打听后,他找到长沙市第一医院眩晕与平衡障碍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余孝君。经过余孝君仔细查体及全面检查后,王先生被确诊为急性单侧前庭病,左侧的“陀螺仪”失灵了。
余孝君介绍,前庭系统是我们内耳中掌管平衡的精密“陀螺仪”。一旦它因遭受炎症、缺血等各种原因而出现故障,就会引发眩晕、视物旋转和平衡障碍等症状。这不仅会使患者跌倒的风险明显增加,更有相当比例的人因此被迫减少社交和日常活动,生活质量“一落千丈”。
传统康复的困境:在枯燥与不适中挣扎
余孝君介绍,在医学上,帮助大脑适应这种失衡、重建稳定性的过程被称为“前庭代偿”。
传统的前庭康复训练应运而生,它是一套以运动为基础的非药物性训练方法。患者通常需要在指导下,反复进行一些标准化的动作,如凝视训练和平衡操等等。这种训练方式不仅单调枯燥,而且常常会诱发患者的不适症状,导致患者的训练依从性明显降低。另外,传统康复训练由于存在人力依赖度高、场景单一等明显短板,也限制了它的应用。
技术破局:VR如何为大脑“重新编程”?
如何让康复过程更高效、更人性化?长沙市第一医院眩晕与平衡障碍中心引入的虚拟现实(VR)技术,为这个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当王先生第一次戴上VR头盔,他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可以互动的“新世界”。他的康复不再是枯燥地盯着一个点,而是在虚拟超市里行走、在虚拟房间里完成追踪任务。
余孝君介绍,在这背后,是精准的神经科学原理。VR前庭康复训练,本质上是一场对大脑的“善意欺骗”和“重新编程”:
打造沉浸式、可控的环境:VR技术能创造一个逼真的三维虚拟世界,将所有的视觉刺激比如场景的流动速度、物体的远近,都是完全可控的,将患者的注意力从自身的不适感中抽离出来。在这个世界里,确保了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促进大脑的代偿与习服:当王先生在虚拟超市里行走时,他其实是在进行复杂的视觉-前庭匹配训练。这种训练能够温和而持续地刺激他的平衡系统,引导大脑适应异常的前庭信号,逐步建立新的代偿机制,并对诱发头晕的动作产生“习服”,也就是“脱敏”。
实现个性化与趣味化:与传统“一刀切”的训练不同,VR系统可以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评估结果,生成包含凝视稳定、平衡、步态等多种训练模块的个性化方案。游戏化的任务设计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参与度和依从性,让“要我练”变成了“我要练”。
从数据到生活:看得见的康复奇迹
经过1周的VR康复训练,王先生症状明显改善。临床指标显示,他的眩晕残障指数(DHI)显著低于传统康复的患者,而活动平衡信心(ABC)则更高。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活细节的回归:他可以平稳地从客厅走到卧室,敢于独自下楼散步,甚至能重新坐到电脑前,处理那些曾经让他头晕目眩的财务报表。
余孝君介绍,VR技术作为前庭康复领域的一场革新,正在将无数像王先生一样的患者,从天旋地转的失衡世界里“导航”出来,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脚踏实地的幸福感和生活的掌控权。
来源:红网
作者:唐波
编辑:杨胜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1/52/15137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