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15日讯(通讯员 孟旭林)暑假来临,气温攀升,游泳成了不少未成年人消暑的选择,但溺水风险也随之增加。7月11日,开福区某泳池12岁男童游泳时被发现意识障碍,伴心脏呼吸骤停,口吐白沫,长沙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急救,予以开放气道、面罩吸氧、开放静脉通路,送往长沙市第一医院治疗。
淹溺,常称为溺水,是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由于水、污泥、杂草等堵塞呼吸道,引起换气功能障碍、反射性喉痉挛等而发生窒息。人淹没于水中后,因惊慌、恐惧或骤然寒冷等强烈刺激,本能地屏气,以避免水进入呼吸道。不久,由于缺氧不能继续屏气,水随着吸气而大量进入呼吸道和肺泡,阻滞气体交换,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及代谢性酸中毒。
这些地方暗藏溺水 “陷阱”,千万别大意
野外的池塘、水库,水底情况复杂,可能有淤泥、水草,一旦被缠住很难挣脱;
农村的灌溉渠、废弃水井,边缘湿滑,容易失足坠落;
城市里的景观池、未加盖的下水道,也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即使是正规的游泳池,如果不遵守规则,在水中嬉戏打闹、超出自己的游泳能力范围游到深水区,同样可能发生意外。
溺水不是“大喊大叫”,这些表现要警惕
未成年人溺水时,可能会出现头部前倾,嘴巴在水面附近,好像在抬头呼吸;
手臂可能会胡乱挥舞,但无法做出大幅度的动作,也很难挥手求救;
身体在水中直立,不会有明显的划水动作,并且可能会逐渐下沉。如果发现同伴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保持警惕,这很可能是溺水的信号。
不慎落水别慌张,掌握自救技巧能保命
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让身体放松,尝试让头部后仰,面部露出水面,进行呼吸。
如果周围有漂浮物,比如木板、树枝等,要尽力抓住,借助它们的浮力让身体保持在水面。如果是在浅水区,可以尝试用脚踩水,让身体上浮,慢慢向岸边移动。在水中保存体力很重要,等待救援过程中不要做无谓的动作。
同伴溺水莫蛮干,科学施救是关键
立即大声呼救,吸引周围成年人的注意,让他们来帮忙。
可以寻找身边的救生器材,如救生圈、长竹竿、绳子、空塑料瓶捆扎成的浮力物等,扔给溺水者,让他抓住,然后将其拉上岸。
如果周围没有这些器材,不要轻易下水,在岸边继续呼救,等待专业人员的到来。
上岸后急救不能等,这些步骤要牢记
若溺水者有意识和呼吸,让他保持侧卧位,清除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防止窒息,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医护人员的到来。
若溺水者没有意识和呼吸,让溺水者仰卧,先开放气道再进行人工呼吸,最后遵循按压与通气比例30:2实施心肺复苏,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
预防溺水牢记“六不”“四知道”
原则“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四知道”:孩子外出时,家长要做到“四知道”,即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
长沙市120调度科负责人陈俊辉提醒,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季节,应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远离危险水域。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要保持冷静、科学应对,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来源:红网
作者:孟旭林
编辑:马婉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1/59/15128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