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王宇:从“通信兵”到“生命联络员”的血脉传承
2025-08-01 11:22:42 字号:

王宇:从“通信兵”到“生命联络员”的血脉传承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雅婷 通讯员 姜兰 长沙报道

“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这句话是王宇的座右铭。从通信兵到血源联络员,从军营到血站,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热血与担当。这位45岁的退役军人有着双重身份:既是累计献血21次、总量7300毫升的“献血达人”,又是穿梭于高校、区县及团体单位的血源“生命联络员”。

王宇4.png

1999年12月,王宇从长沙县应征入伍。

王宇.jpg

在部队服役时候的王宇。图源受访者。

电波换血脉:通信兵的“生命接力”新使命

2003年,还在部队服役的王宇第一次参加集体献血。“那时候不懂献血的意义,就是服从命令。”他回忆道。2006年2月,转业到血站工作的他完成了第一次自愿献血,从此开启了长达19年的献血之路。当被问及军旅经历的影响,他笑着说:“当兵教会我,奉献就像出早操一样自然。”

从通信兵到血源联络员,王宇发现了两份工作的神奇交集。“以前用电台传递战场消息,现在用血液传递生命信号。” 他比喻道,“就像北斗卫星再先进,最终要靠人操作。血液不能人造,终究要靠人献。”这个发现让他把“找人”发展成职业本能。

2010年,王宇正式投身血源联系工作。从高校的青春校园到区县的街头巷尾,再到一个个小团体,他的脚步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很多人不是不愿意献血,只是不了解流程,或者没找到合适的机会。”王宇说,他的工作就是“架桥”——让更多人知道献血的意义,也让急需血液的患者能及时得到帮助。

作为血源联络员,王宇的工作并不轻松。有时为了对接一场集体献血活动,他要反复沟通协调,从时间安排到场地布置,事无巨细。“累吗?肯定累,但想到能多争取一份血源,就觉得值。” 这份执着,正是部队生涯中 “不放弃”精神的延续。

王宇2.jpg

从迷彩绿到热血红,王宇用19年的坚持诠释着军人本色。

热血传家:从个人坚持到群体接力

“7300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量的1.8倍。”当被问及献血总量时,王宇笑着说:“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次献血,都可能在某个地方延续一个生命,这就够了。”

在王宇的影响下,亲属都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2018年春节,王宇18岁的外甥给自己的成人礼就是献血。如今,王宇的妻子也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她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有点犹豫,后来受我的影响,知道献血对身体没有坏处,也知道自己的血能帮到别人,比谁都积极。”

对于还未成年的女儿,王宇早已有了打算:“等她18岁生日那天,我一定带她去献血。这是最好的成人礼,比任何礼物都有意义。针头那点痛比不上救人的甜。”

王宇3.jpg

在王宇的影响下,亲属都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19年来,王宇积攒了厚厚一叠无偿献血证。

“在和平年代,献血就是救人战场!”

“现在年轻人献血积极性不高。”王宇坦言近年招募不易。在建军节这个特殊时点,他向战友们发出号召:“在和平年代,献血就是救人战场!咱当兵的人,就该带头践行‘流血流汗不流泪’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把献血这件事做下去。”从军营到血站,身份在变,但王宇心中的赤诚与奉献从未改变。从迷彩绿到热血红,王宇用19年的坚持诠释着军人本色。

八一建军节,这位老兵用热血书写的答卷,无疑是对“军人” 二字最生动的诠释——脱下军装,他依然是那个守护生命的 “战士”。

正如他常说的:“一日为兵,终身为民。能用自己的热血挽救生命,是这辈子值得骄傲的事。”

来源:红网

作者:李雅婷 姜兰

编辑:周曼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