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中国医师节|熊志安:老粮仓镇的“健康守护者”
2025-08-19 10:51:44 字号:

中国医师节|熊志安:老粮仓镇的“健康守护者”

熊志安.jpg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尹新发 刘兆衡 长沙报道

熊志安扎根湖南省宁乡市老粮仓卫生院十七载,从青涩住院医师成长为深受群众信赖的院长,始终以“医者仁心”为座右铭,将守护一方百姓健康视为毕生使命。他以精湛医术、无私大爱和共产党员的担当,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崇高形象,是当之无愧的“健康守护者”。

扎根基层十七载,甘做乡亲“定心丸”

全天候守护者。他视医院为家,视患者为亲人。17年来坚持坐诊一线,日均接诊量超30人次,诊室门口的长队是群众信任最朴实的表达。他24小时手机不关机,存有上千名患者电话,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无论深夜还是凌晨,只要接到危急病患的求助电话,他必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只要在医院,我就坐诊,习惯了”“只要有病人、医院需要我,我就24小时在线!”是他最朴实的承诺,更是十七年如一日的坚守。

生命防线捍卫者。面对急危重症,他始终冲锋在前,无数次与死神赛跑。无论是药物过敏导致休克、呼吸心跳濒临停止的患者,还是深夜突发的重病,他都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冷静的判断力,迅速组织有效抢救,成功挽救了众多乡亲的生命。“跟死神抢时间”是他工作的常态,每一次成功的抢救都是对“医者仁心”最有力的注解。

心怀大爱践仁术,情暖乡梓“活地图”

群众信赖的“自家人”。他的身影遍布全镇乡村,是乡亲们口中的“活地图”。他熟悉六万多人口中众多家庭,尤其对空巢老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作为家庭医生团队的领头人,他坚持“走进家门才能获得信任”,将医疗服务延伸至炕头灶边,成为许多老人依赖的“半个儿子”。

弱势群体的“贴心人”。他对五保户、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倾注了更多关爱。定期上门巡诊、送医送药是家常便饭,甚至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代购药品、亲自送到家。五保老人戴大爷生病,他不仅亲自安排住院,更时常探望关怀。他常说:“这些老人更需要关心,我们就是他们的依靠。”患者姜阿姨等众多“老熟人”的肺腑之言——“就认熊院长”“药不贵,效果好”“像自家亲戚一样亲”,正是群众对他仁心仁术的最高褒奖。

勇担重任谋发展,匠心守护“健康门”

锐意进取的领路人。自2020年担任院长以来,他在繁重的诊疗工作之外,更肩负起带领全院发展的重任。他深知“卫生院是健康大门,我们得守好”,积极推动改革建设。他创新性牵线搭桥,促成卫生院与宁乡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建立紧密型“医共体”。

能力提升的推动者。老粮仓卫生院在他的努力下,上级专家年查房170余次、组织专业学习20余次,选派17名骨干医护外出进修,显著提升了卫生院的诊疗服务能力,使许多过去需要奔波至上级医院的慢性病等,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有效治疗,极大方便了群众。

党员本色显担当,危难时刻“顶梁柱”

抗疫前线的“排头兵”。在新冠疫情防控的艰难时刻,他以党员和院长的双重身份,始终冲锋在前。他带头值守卡口、组织核酸采样、深入排查重点人群,经常连轴转顾不上家。一句“这时候我们不顶上,谁顶上?”彰显了共产党员的赤诚本色。他带领全院职工将卫生院打造成让乡亲们放心的“安全港”,其忘我奉献精神在三年坚守中染白了他的双鬓,更烙印在群众心中。

初心不改的践行者。他从普通医生到优秀党员,从住院医师到一院之长,身份在变,初心未改。他视荣誉为鞭策,始终谦逊地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小事”。然而,正是这无数平凡小事的累积,铸就了不平凡的业绩。

熊志安用十七载青春韶华,默默耕耘在老粮仓镇这片热土上。他两鬓早生的华发,是奉献的印记;乡亲们脸上康复的笑容和路上那声亲切的“熊医师好!”,是他心中最珍贵的奖杯;电话里那句“有你就放心”,是对他职业价值最闪光的肯定。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是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优秀医师典范。

来源:红网

作者: 尹新发 刘兆衡

编辑:周曼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