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15日讯(通讯员 卿佩星)生活中,许多人可能在如厕后擦拭时,发现纸巾上沾染鲜红血迹,或者在排便过程中,血液混合粪便或单独滴落。便血指排便时出现血液,分为鲜红色和暗红色,它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多种潜在疾病的信号。忽视便血可能延误诊断,增加健康风险。今天,长沙东大肛肠医院主治医师易科军来科普一下便血的相关知识。
引发便血的常见原因
痔疮:痔疮是肛门静脉曲张形成的团块,排便时摩擦或压力增大可导致出血,血液鲜红且多附着于粪便表面。
肛裂:肛门皮肤或黏膜撕裂引起,常伴剧烈疼痛,出血量少但明显鲜红,多见于便秘或腹泻患者。
结直肠息肉:肠道内良性或恶性生长物,息肉表面破损可引发出血,血液可能暗红或混合粪便,部分息肉可能进展为癌症。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肠道慢性炎症导致黏膜出血,便血多呈暗红或黏液血便,并伴有腹泻、腹痛等症状。
结直肠癌:便血是其早期信号之一,血液可能暗红、带黏液或与粪便混合,常伴体重下降、排便习惯改变等警示征象。
其他因素:肠道感染、药物刺激或饮食不当也可能引发短暂便血。
便血症状消失的原因
易科军表示,便血一段时间后停止,并不等于疾病自愈。便血症状的消失可能有多种原因:例如,痔疮在饮食调整后可能暂时缓解,肛裂愈合后出血停止,或肠道炎症进入间歇期。但这往往是表象,潜在病因并未根除。结直肠息肉或早期癌症可能在无症状期隐匿进展,最终恶化。临床中很多患者因便血停止而放松警惕,延误了息肉切除或癌症筛查的时机。
长沙东大肛肠医院提醒,健康无小事,便血虽常见,却不可轻视。便血作为多种疾病的征兆,即使症状消失,也需专业评估。建议患者在首次发现便血时及时就医,可通过肛门指检、肠镜等简单检查明确病因,早期干预有助于预防结直肠癌等严重疾病或并发症。日常生活中,保持均衡饮食、充足水分和规律排便有助于减少风险,但绝不能替代医疗咨询。
来源:红网
作者:卿佩星
编辑:马婉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2/59/15204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