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26日讯(通讯员 龙铁军)超市收银员邝女士的十年腰痛史像一部反复播放的苦情剧。三年间,理疗馆的银针扎了数十次,热敷仪几乎成了随身物品,但腰痛总在缓解几天后“卷土”重来。直到湖南省康复医院的康复治疗师童泳清给她做了姿势的评估,这个困扰她多年的谜团才终于解开—— 她的骨盆早已悄悄前倾,医学上称之为 “下交叉综合征”。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腰痛就是肌肉劳损,揉揉捏捏、贴贴膏药就能缓解。但童泳清指出,像邝女士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很多长期腰痛患者反复接受理疗却不见好转,根源在于没找到问题的“地基”—— 骨盆的位置异常。
人体的骨盆就像一座桥梁,上连脊柱,下接双腿,是支撑躯干的关键结构。正常情况下,骨盆保持中立位,腰椎自然形成一个向前的生理弯曲。但长期久坐、站姿不当等习惯,会让骨盆逐渐“跑偏”。当骨盆前倾时,腰椎的生理弯曲会被过度放大,就像一根被掰弯的弹簧,时刻处于紧绷状态。
此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代偿反应”:腰背部的肌肉为了维持平衡持续收缩,变得僵硬酸痛;而本应发力的臀部肌肉却因长期 “用进废退” 变得无力松弛,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为什么单纯的针灸、热敷只能暂时放松表层肌肉,却无法根治腰痛,就像给倾斜的房子刷油漆,再精致也挡不住结构的隐患。
判断自己是否有骨盆前倾其实并不难。试试靠墙站立:双脚并拢,后脑勺、肩胛骨、臀部、脚跟贴紧墙面,若腰部像座小桥一样拱起,与墙面之间的空隙能塞进一个拳头,就可能存在骨盆前倾的问题。此外,长期腰痛伴随小腹突出、走路时臀部无力、久坐后起身困难等症状,也可能是下交叉综合征的信号。
对于这类问题,康复治疗的核心在于“扶正”骨盆,重建肌肉平衡。童泳清建议,患者可通过针对性训练改善:
1.“靠墙站” :让腰部尽量贴住墙面,每天坚持10 分钟,让身体重新记忆正确的骨骼位置;
2.“臀桥” 运动:能唤醒沉睡的臀部肌肉,每组15 次,每天 3 组;
3.“猫式伸展”:可以活动脊柱,改善脊柱的灵活性,放松紧绷的腰背肌,缓解肌肉紧张。
值得注意的是,康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像邝女士这样的患者,在接受系统康复治疗三个月后,骨盆位置逐渐恢复中立,腰痛症状明显缓解,终于摆脱了十年的痛苦。
湖南省康复医院医生提醒,生活中,很多看似顽固的慢性疼痛,其实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当腰痛反复来袭时,别再只盯着肌肉劳损,不妨留意一下自己的骨盆位置。有时候,解决问题的关键,就藏在那些被忽略的身体细节里。
来源:红网
作者:龙铁军
编辑:李雅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2/60/15228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