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最美医者”刘萍:一呼一吸间守望生命
2025-08-21 14:59:57 字号:

“最美医者”刘萍:一呼一吸间守望生命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胜男 通讯员 王希 长沙报道

从医29载,她是扎根临床一线的“守护者”,年诊疗患者1.2万余人;是引领学科发展的“带头人”,各类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技术如数家珍;更是普通病患的“知心人”,“三分钟回应”原则让病人直呼暖心。

她是长沙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刘萍,白大褂口袋里,除了听诊器,总装着一个小小的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患者的用药提醒、复查时间,偶尔还夹着几张患者手写的感谢便签,在一呼一吸间,为万千患者播种生命的希望。

图片1.png

刘萍与门诊患者交流。

29载坚守 从临床一线到全病程管理

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负责人、长沙市呼吸内科质控中心副主任,刘萍需要兼顾门诊、病房及科研教学工作,年均门诊量6000余人次,经她诊治的患者不计其数。

作为学科发展“带头人”,刘萍深耕疑难危重病例救治,不仅精通各类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技术,更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前沿疗法,在肺癌全病程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患者确诊肿瘤开始,到完成院内治疗,再到居家康复的全过程管理模式,通过协调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连续的、整体的医护服务,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图片2.png

刘萍与团队成员。

在门诊里,她总能精准捕捉患者的细微症状——无论是肺部结节的微小变化,还是肺间质性疾病的隐匿进展,亦或是肺癌患者复杂的病情波动。

2020年,刘萍牵头组建了肺结节和肺癌MDT团队,整合呼吸科、胸外科、病理科等6个科室资源,每周三固定开展会诊,至今已坚持200余期,服务患者6000余人次。

这个团队创造了不少“奇迹”:为27岁的肺腺癌晚期患者精准找到ALK基因突变,通过靶向治疗实现长期带瘤生存;为疑难肺结节患者避免过度手术,通过精准诊断制定观察方案……“以前患者可能要跑四五个科室,现在一次会诊就能搞定,不仅少花钱,还少走弯路。”刘萍说。

MDT的价值不仅在于诊疗精准,更在于缓解焦虑。有位患者拿着肺结节片子跑了5家医院,越查越慌,直到参加MDT会诊,听到多个专家表示“良性可能性大”,才终于放下心来。“有时候,‘大家都这么说’比‘一个人说’更有力量。”刘萍笑着说。

“三分钟回应”原则 用及时回应患者焦虑

“刘主任,3床大爷又不舒服了!他想找医生。”话音刚落,正在写病历的刘萍立刻放下笔,快步走向病房——这是她倡导的“三分钟原则”的日常写照:患者提问或呼叫,必须在三分钟内回应,查房时更是“随叫随到”。

“患者在病痛中的每一分等待都是煎熬。”刘萍说。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号码就贴在病房墙上,无论是深夜还是凌晨,患者的电话总能被接通。

这份“热爱”,源于她对生命的敬畏。曾经在协和医院进修的一年,让她深刻体会到“纯粹为病人看病”的真谛。

“带教的老师那种对诊疗的专注和对生命的珍视让我受益终身。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系统来统计患者复查、换药的时间,老师办公桌上总放着一张巨大时间表,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密密麻麻写满了患者姓名、需要提醒的检查日期、换药时间,还有家里的联系方式。每天早上第一件事,老师就会对着这张表一个个打电话:‘张大爷,明天该来做化疗了,我让护士给您留好床位’‘李阿姨,您的药该换了,记得空腹来抽血’。”

而那张“手工时间表”的经历,让她后来坚定地要求团队“用闹钟提醒患者复诊”。她始终秉持一个理念:科技再进步,也替代不了把每个患者记在心上的认真。

图片3.png

刘萍与门诊患者交流。

身心同治 口袋要装着患者的嘱托和眼泪

“我们既要精准打击疾病,也要治愈恐惧。”这是刘萍提出的“身心同治”的核心。她常对团队说:“白大褂口袋里除了听诊器,更要装得下患者的嘱托和眼泪。”而这份担当的背后,是她常年如一日的情绪稳定——无论诊室里的叹息多痛心,检查单上的指标多刺眼,她转过身面对患者时,眼里永远带着笃定。

在她负责的病人中,肺癌患者占据一定的比重,她清楚知道从癌症被确诊,到真正能平静接受治疗,患者要闯过多少心理关。“刚确诊时,他们就像站在悬崖边,我们说的每句话都可能是推一把,或是拉一把。”刘萍给自己和团队立下规矩:绝不能在患者面前说“没得治了”“就这样了”,再难的病情,也要先给患者留有希望。

32岁的肺癌晚期患者小李,曾绝望地对刘萍说:“我就想看着孩子叫一声爸爸。”当时小李的孩子刚满周岁,胸腔积液检查显示癌细胞已扩散。刘萍立刻启动多学科会诊(MDT),联合呼吸科、肿瘤科、病理科等团队制定方案,最终通过靶向治疗控制住病情。如今,小李的孩子已上小学,他不仅可以接送孩子,还重返了工作岗位。

这样的故事在刘萍的诊室里不断上演:70多岁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她的治疗下带瘤生存6年多,疫情期间特意打电话叮嘱她“多保重”;中医出身的患者术后主动提出“你帮我治肺,我帮你治肩颈”;看门诊时发现她声音嘶哑的患者帮她熬了一碗冰糖炖雪梨,成了科室里的暖心佳话。

她常对团队说:“患者需要的不只是药方,更是‘撑下去’的勇气。我们的情绪稳了,他们的世界才能稳。”

从新冠疫情期间组建康复病房、随访600余名患者,到日常门诊里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从MDT会诊时的精准研判,到深夜里接听患者的求助电话……29年来,刘萍始终站在呼吸疾病诊疗的一线,让无数患者在一呼一吸间,重新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希望。

来源:红网

作者:杨胜男 王希

编辑:周曼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