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文洁 通讯员 严丽 长沙报道
它无声无息地逼近,却能悄然改写人生——前列腺癌,这个“沉默杀手”正成为中国男性健康不可忽视的威胁。
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发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约13.4万例,死亡约4.75万例,分别位列中国男性发病率第6位、死亡率第7位,且仍在持续攀升。
“很多患者一发现就是晚期,其实它完全可以早发现、早控制。”在由安斯泰来支持的前列腺癌科普对话活动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国际医疗部外科主任张晓波教授指出,湖南人尤其需要警惕高脂高油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这些因素正在悄悄推高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
张晓波教授看诊
湖南男性:警惕“沉默的敌人”
二十多年前,前列腺癌在我国还是发病率相对较低的肿瘤,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饮食结构变化、筛查手段提升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发病率显著增长。
“前列腺癌早期大多数没有症状,很多病人来就诊时,已经是晚期,其实它是可以早发现、早控制的。”张晓波教授介绍,前列腺癌起初多为“无声入侵”,早期没有疼痛、排尿困难等明显信号,容易被忽视。
他指出,近年来在湖南地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饮食结构变化、筛查手段提升,前列腺癌发病率显著增长,正在走向“高发病”。“虽然整体发病率不及北上广高发地区,但仍需关注本地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张晓波特别提醒,湖南人嗜好辛辣、油腻饮食,这种高脂肪结构可能成为前列腺疾病的潜在诱因。他表示,虽然目前仍缺乏明确因果关系的循证研究,但团队正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合作,围绕饮食习惯与前列腺慢性炎症、癌变风险的关联性展开系统研究。
目前公认的高危因素还包括:肥胖、缺乏运动、遗传背景、慢性炎症、环境污染物暴露等。而在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中,雄激素及其受体(AR)通路异常激活发挥了关键作用,即便在接受去势治疗后,癌细胞仍可通过AR基因突变等方式逃逸抑制,发展为更难治疗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
有家族史的男性,PSA筛查建议提早到45岁
“前列腺癌不是不能治,关键是你有没有早点发现。”张晓波表示,在筛查方面,PSA血液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他建议50岁以上男性应将PSA检测列入体检常规项目,有家族史者则应将筛查年龄提前至45岁。
若PSA数值异常,医生通常会结合直肠指检、前列腺MRI影像、穿刺活检等进一步判断是否有肿瘤病灶存在。“把它像查血糖一样常规检查,是最有效的早诊方式。”
在治疗方面,张晓波介绍,目前针对不同阶段的前列腺癌,医学界已形成多元化的治疗体系:包括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放疗、去势(ADT)+抗雄、化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
其中,雄激素受体(AR)功能抑制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策略之一。近年来,湘雅医院引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让精准切除成为可能,有效降低术后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问题。“不是‘开膛破肚’,而是医生坐在控制台,通过机械臂进行毫米级精准操作。”张晓波介绍。
对于晚期患者,治疗将更为综合化。例如ADT联合新型抗雄激素药物、PARP抑制剂、免疫治疗或放化疗多线组合,逐步提升患者生存期与生活质量。“以前可能只能活3-4年,现在有患者已稳定生存8年以上。”张晓波表示,在mHSPC等治疗策略支持下,部分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OS)已经延长至8年甚至以上。
前列腺癌,不仅要“治”,更要“防”
“把它看成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生活方式的修行。”张晓波认为,预防前列腺癌,重在三点:饮食清淡少油、规律锻炼控制体重、远离烟酒提升免疫。
“西红柿、深海鱼油等富含番茄红素或不饱和脂肪酸的天然食物,是前列腺的好朋友。”而保健品方面,他建议理性对待,“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保健品能被证实有效预防前列腺癌。”
他建议普通男性人群50岁时做一次PSA检测,若PSA值临近4或呈现上升趋势,应每年复查;家族遗传型人群则需提早、定期检查。
在前沿研究方面,张晓波对未来充满信心。他指出,随着多组学技术的普及和更多靶向药物的开发,前列腺癌有望从“不可治愈”逐步转变为“慢性可控”疾病,甚至部分患者可实现临床治愈。“别让它成为你健康生活的盲区。”张晓波提醒说,每一位男性都应把健康生活方式当作“第一道药”。
来源:红网
作者: 文洁 严丽
编辑:周曼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2/83/15172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