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15日讯(记者 戴丹 通讯员 阳涛)金秋九月,正值诺如病毒感染高发期。该病毒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易引发急性胃肠炎。9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诺如病毒胃肠炎诊疗方案(2025年版)》,明确将其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中,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
作为一个拥有上千年抗疫历史的医学体系,中医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类疫病?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控制部专家介绍,中医将这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可造成广泛流行的外邪称为“戾气”或“疫毒”。认为诺如病毒所致胃肠炎,核心病因是“疫毒夹湿”,主要病位在脾胃。
何为“疫毒”?指传染性强、起病急、症状相似、易集体暴发的一类致病因素,与诺如病毒特性高度吻合。中医防治的总体原则并非直接“杀灭病毒”,而是“扶正祛邪,调和脾胃”。
未病先防:健脾化湿,芳香辟秽
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亦是抵御外邪的关键。未病先防,须注意健脾化湿,芳香辟秽。
▲ 健脾益气,固护中土
食疗推荐:可常食山药、薏苡仁、小米、南瓜、红枣等健脾之品,建议熬制成粥更易消化吸收。
饮食忌口:避免生冷、油腻、过甜之品,以防助湿碍脾,损伤正气。
▲ 芳香辟秽,净化环境
佩戴香囊:取苍术、藿香、艾叶、石菖蒲等份磨粉,装入布囊,随身佩戴或放置床头,可祛湿浊、辟秽气。
艾熏净室:定期于室内燃烧艾条,以净化空气,祛湿解毒,避免秽浊积聚。
▲ 起居有常,防寒护阳
秋季渐寒,应特别注意腹部及足部保暖,避免寒湿内侵。
保持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以养护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温馨提示:现代医学强调的勤洗手、环境消毒、不进生食等,是避免粪口传播的重要措施,同样是中医“避其毒气”预防理念的实际体现。
既病防变:对症调护,防其传变
若已发病,中医强调“邪有出路”,同时谨防伤津脱液。总体应以清淡、温和、易消化饮食为主,并注意补充液体。
▲ 呕吐剧烈时
按压内关穴:以拇指用力按压手腕内侧的内关穴,持续数分钟,可缓解恶心呕吐。
姜粥止呕:取生姜切丝,与大米同煮成粥,少量多次温服,能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藿香苏叶茶:取藿香、紫苏叶各3克,沸水冲泡代茶饮,具有理气和胃、化湿止呕之效。
▲ 腹痛泄泻时
焦米粥止泻:将大米炒至焦黄,加水煮粥。焦米能健脾收涩,有效缓解腹泻。
熟苹果温中:将苹果蒸熟食用,其所含果胶具有收敛作用,有助于改善腹泻症状。
▲ 恢复期调理
此时脾胃尚弱,切忌急于进补,仍应保持饮食清淡,逐步恢复,避免再生湿滞。
重点提示:症状重者需立即就医
新发布的《诺如病毒胃肠炎诊疗方案(2025年版)》明确,目前尚无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疫苗,主要采用非药物性预防措施。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症状重者需送医疗机构按肠道传染病隔离治疗,医疗机构应做好感染控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或连续2次(间隔24小时)粪便或肛拭子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阴性。
中医专家提示,出现高热不退、呕吐腹泻频繁、口干、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明显脱水均为重症表现,须立即就医,接受规范补液及支持治疗。
《方案》中提及的中医药治疗方法,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证型(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辨证使用。
来源:红网
作者:戴丹 阳涛
编辑:周曼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3/59/15282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