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15日讯(通讯员 刘思敏)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湖南省康复医院医生提醒,秋季天气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正是收敛、滋养、储备气血的关键时期,而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人们习惯于在秋季补气血,积极为即将到来的寒冬打好基础。那怎样才能正确补气血呢?
自查:是否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比较明显的特征有以下四个:
1.脸色萎黄:中医认为,五官与身体的五脏健康息息相关。如果气血不足,会导致肌肤萎黄、黯淡无光。
2.头发脱落:“发为血之余,血盛则发润,血亏则发枯。”头发得不到气血运送的营养物质滋养,容易枯黄断裂,大量脱落。
3.失眠多梦:气血亏虚,不能供输给心脑,就会导致心神不安,失眠健忘。
4.月经不调:女性“以血主事,气血相依。”气血不足会使月经可能出现提前或延迟、量少、闭经等月经不调症状。
除此之外,如果免疫力低下,并且出现身体瘦弱、头晕耳鸣、皮肤干燥、头发干枯、精神恍惚等症状,就要多想一想,是不是气血不足了。
养气血,内调为本
1.饮食:给脾胃“减负”+“加料”
减负——避免生冷(冰饮、刺身)、油炸(炸鸡、油条)、过甜过咸(奶茶、腌制品),这些会让脾胃“过劳”,运化能力下降。
加料——多吃补气血的食物
红枣:天然维生素丸,补气血黄金搭档;
黑木耳:补铁冠军,清道夫式抗衰;
猪肝:血红素铁宝库,快速改善贫血;
黑芝麻:补肾益精,乌发抗衰全能王;
菠菜:叶酸皇后,造血与抗衰双效;
桂圆:补益心脾,抗衰安神圣品;
枸杞:滋阴养肝,抗衰百搭之王;
牛肉:红肉补铁,抗衰优质蛋白源。
习惯:不“折腾”脾胃
饭后不立即躺卧或剧烈运动,可散步10分钟,“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核心是促消化;
不要思虑过度,“思伤脾”,想太多会让脾胃功能紊乱,比如压力大时没胃口;餐前深呼吸3次,让情绪平稳再进食。
穴位按摩:唤醒脾动力
足三里(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有道是“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每天按揉1-2分钟,能健脾和胃,增强吸收功能;
太白穴(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脾经原穴,按揉1分钟,缓解脾虚导致的食欲不振。
补气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日复一日的温和滋养。当你的身体像秋天的果园一样丰盈饱满,那种由内而外的温暖与活力,会让你在渐凉的季节里依然容光焕发。坚持下去,这个秋天你会感受到身体悄然地变化。
来源:红网
作者:刘思敏
编辑:李雅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3/59/15282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