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体检血压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个数字上:“120/80 mmHg,完美!”而据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医学科专家介绍,临床上并非如此。即使血压看似正常,心脏彩超却可能提示左心室肥厚、舒张功能减退。这提醒我们:血压的瞬时数值,并不能完全反映心血管健康状况。
血压测量:只是“冰山一角”
常规体检多采用静息状态下的单次血压测量。但血压本身具有波动性,受情绪、环境、饮食、运动等影响明显。因此,一个正常的体检数值,可能并不能反映全天、长期的真实血压水平。
血压瞬时值 vs. 动态血压
诊室血压:即一次测得的结果,常常低估或高估实际情况。
动态血压监测(ABPM):通过24小时随身设备记录血压,更能反映昼夜节律、血压负荷。
隐匿性高血压:部分人诊室血压正常,但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夜间)血压持续升高,对心脏和血管的伤害不容忽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版)》指出,动态血压监测能更好地发现夜间高血压、早晨血压高峰,这些情况往往和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为什么血压正常,心脏却有异常?
1. 靶器官损害先于血压升高
长期的亚临床血压波动,即使未达到诊断高血压的标准,也可能逐渐造成心脏、肾脏、眼底等器官的损伤。
心脏:左心室肥厚、舒张功能减退;
肾脏:早期微量蛋白尿;
血管:颈动脉内中膜增厚(IMT)。
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在血压升高之前,就已经存在左心室肥厚和心脏舒张功能异常,这是心力衰竭的前奏。
2. 个体差异和隐匿风险
晨峰血压:有些人清晨血压骤升,即使日间正常,也会增加中风风险。
夜间高血压:夜间血压未能正常下降(“非杓型血压”),对心脏和肾脏危害更大。
压力与生活方式:长期熬夜、应激状态,也会造成血管和心肌的亚临床损害。
临床与研究证据
《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左心室肥厚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4倍。
一项发表于《Hypertension》的研究显示,约 10%–20% 的“诊室血压正常人群”存在隐匿性高血压,他们的心血管风险与高血压患者接近。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动态血压监测可发现约30%未被诊断的血压异常。
如何科学管理?
1. 不要只盯着“单次数值”
单次血压正常不代表全年无忧。
建议40岁以上人群、肥胖或有心血管家族史者,定期做动态血压监测。
2. 关注靶器官评估
心脏彩超:可发现左心室肥厚、舒张功能障碍。
颈动脉超声:评估动脉硬化早期表现。
肾功能检查:早期发现肾脏损害。
3. 生活方式管理仍是核心
饮食:减少钠盐摄入(<5g/天),增加蔬果、全谷物;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控制体重:BMI维持在24 kg/m²以下;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4. 药物干预
若已明确为隐匿性高血压或伴有靶器官损害,应遵医嘱启动降压治疗。
总之,体检血压 120/80 mmHg 并不意味着心血管系统绝对健康;血压是动态的,靶器官损害往往先于数值异常出现;真正的健康管理,不只是盯着一个数字,而是全面评估心脏、血管、肾脏的“早期信号”;只有做到 早发现、早干预、早管理,才能真正守护心脑血管健康。
来源:红网
作者:袁挺
编辑:甘伟萍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3/63/15322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