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8日讯(通讯员 李雪冰)秋风送爽,暑热渐消,自然界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昼短夜长,正是人体顺应天时、收敛神气、休养生息的关键期。
《黄帝内经》倡导秋季宜“早卧早起,收敛神气”,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而言,秋季高质量的睡眠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生长激素的分泌在夜间深睡眠时段达到峰值,良好的睡眠不仅是恢复精力的必需品,更是身高增长的“天然营养剂”。在秋收冬藏的这个节骨眼上,让孩子睡个好觉,就是在为他们的生长发育蓄积最关键的能量。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医生介绍,临床中常见部分孩子睡眠问题持续存在,夜间翻滚不安、啼哭易醒、入睡困难等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的精神状态,长期如此更可能导致身高增长缓慢。及时正确识别孩子睡眠障碍的根源,成为帮助孩子改善睡眠、促进生长的第一步。
秋令主燥,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睡眠
秋季气候干燥,早晚温差大,具有“燥”与“凉”的气候特点,儿童“肺常不足”,若不注意调护,则易外邪犯肺影响睡眠。
秋燥易通过口鼻侵袭肺系,孩子常表现为咽喉干痒、夜间干咳、鼻干鼻塞,这些持续的物理刺激会迫使孩子频繁夜醒,打断睡眠连续性。
昼夜温差增大,孩子卫外功能尚未完善,保暖稍有不当,就会寒邪入侵,导致孩子因身体不适而睡眠浅。
饮食不节,积食内停
经过苦夏,脾胃功能较弱,若入秋后急于“贴秋膘”,易加重脾胃负担。晚餐过饱、过食油腻难化之物,超越脾胃运化能力,导致食积停滞。积滞郁而化热,形成湿热浊气上扰心神,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中翻身打滚、趴睡、磨牙、口中异味,这是儿科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原因。
情志失调,心神不安
秋日萧条之景易使人情绪低落,儿童虽不善表达,但同样会受环境影响。开学后的适应压力、家庭氛围紧张或白天过度兴奋,都可能导致肝气不舒。郁而化火,扰动心神,表现为入睡前“闹觉”、梦中惊醒、梦中呓语,或夜间突然坐起哭闹。
体质偏颇,脏腑失调
若睡眠问题长期存在,往往预示着孩子存在更深层次的体质失衡。
心火亢盛:体质偏热或过食辛热,致心火过旺。孩子表现为入睡极度困难、烦躁不安、喜仰卧、蹬被子、口唇红、白天急躁易怒。
脾虚湿困:脾胃虚弱,运化水湿无力,湿邪内生,阻滞气机。孩子表现为睡不踏实、似睡非睡、易醒,同时伴有面色萎黄、食欲不振、易疲劳、大便溏稀。
肺脾气虚、卫外不固:此类孩子常伴有过敏性问题,如鼻炎、湿疹。肺气虚则鼻窍不通,易打鼾、张口呼吸;脾气虚则易积食生湿。夜间呼吸不畅和皮肤瘙痒是导致其睡眠片段化的直接原因。
孩子的睡眠问题是其身心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在秋收冬藏的关键时期,识别并改善睡眠障碍,可以为孩子开启生长的“夜间加速模式”。作为家长,应细心观察孩子的睡眠表现,必要时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通过中医的整体调理,让孩子在金秋时节睡得香甜。
来源:红网
作者:李雪冰
编辑:马婉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3/90/15265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