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药物也有“最佳饮水量”?医生提醒:服药讲究“用水之道”
2025-02-14 18:01:18 字号:

药物也有“最佳饮水量”?医生提醒:服药讲究“用水之道”

大部分药品服用时往往需要用液体送服,有时候一些患者为了贪图方便,随手将身边的茶水饮料拿来服药,也有人觉得喝什么水,喝多喝少都没关系。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医生介绍,很多药在服用时,选用的液体大有讲究,用得不对可能会影响药物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水喝多喝少也是有讲究的,每种药物也有自己的“最佳饮水量”。

用水种类

温开水最佳:一般情况下,温开水是服药的首选。它性质温和,不会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能保证药物的正常吸收和疗效,如大部分的感冒胶囊、抗生素片剂等都适合用温开水送服。

避免用茶水:茶水中的鞣质会与多种药物成分发生作用,像治疗缺铁性贫血的药物,与之结合会产生沉淀,影响铁吸收;茶水中的咖啡碱、茶碱等成分,还会影响镇静催眠药发挥作用。

避免用果汁:果汁富含果酸,与部分药物可产生化学反应,不利于药物吸收,如葡萄柚汁会使降压药生物利用度提高,导致低血压症状。

避免用牛奶:牛奶中的钙含量较高,部分抗菌药与牛奶一起服用时,会和牛奶中的钙反应形成不溶性螯合物,降低抗菌作用。

避免用酒:酒可能影响多种药品的体内代谢过程,服用部分头孢类药物期间饮酒,可能诱发双硫仑样反应,严重者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用水量

一般药物:服用大部分片剂、颗粒剂时,可先喝一口水湿润咽喉部,再用150~200毫升的水送服,这样既有利于药物顺利咽下,又能保证药物在胃肠道的充分溶解和吸收。

以下药物服药时应当多喝水

抗菌药物:磺胺类以及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诺酮类抗菌药物。其代谢产物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低,服用时应多喝水,以免形成结晶,引发泌尿系统结石。

抗痛风类药物:以免尿酸在体内形成结晶无法排出。

解热镇痛类药物:服药后会引起人大量排汗,有可能导致水电解质失衡,补水有助于防止脱水。

双磷酸盐类药物:有刺激上消化道黏膜的副作用,建议用满杯水送服。

以下药物用药时要少喝水

胃黏膜保护剂: 如硫糖铝、氢氧化铝等,用药后1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

部分止泻药物: 如蒙脱石散,应当少喝水。

糖浆类止咳药: 建议服用后15分钟内不要喝水,避免将黏附在咽喉部位的药物冲掉。

经口腔黏膜吸收的药品:如硝酸甘油,饮水也会将口腔中的药物冲入胃里,影响疗效。

水温高低

水的温度同样重要,通常用40~50摄氏度的温开水送服药物为佳。水温过高,部分药物遇热后,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影响疗效。如助消化的酶类和含活性菌的制剂,易被高温破坏失去活性;维生素类药物如维生素B1、B2、C是水溶性药物,遇热不稳定,易发生化学变化而失去药效。(通讯员 陈林 周溪琳)

来源:红网

作者:陈林 周溪琳

编辑:马婉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