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的黏膜增生性病变,它的形成和我们的生活习惯、遗传等密切相关,了解其成因和处理原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肠道健康。下面,跟随长沙东大肛肠医院一起了解肠息肉的相关知识吧。
肠息肉是怎么长出来的?
肠道黏膜每天接触食物残渣和细菌,如果长期受到刺激,某些部位会过度生长形成息肉。常见诱因包括:
家族遗传: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有息肉或肠癌病史,风险会明显增加。这类人群可能在年轻时就会长出多个息肉。
饮食习惯不当:常吃烧烤、油炸食品,爱吃红肉(如猪肉、牛肉)却很少吃蔬菜水果的人,肠道更容易发炎,给息肉生长提供“温床”。
肠道长期发炎:比如慢性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反复受损又修复,就像皮肤伤口结疤时容易长痂,长期可能形成异常增生。
肥胖和代谢问题:体重超标、血糖高的人群,体内激素水平异常会刺激肠道细胞过度生长。
发现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并非所有息肉都需要立刻处理,医生通常会综合评估以下情况:
息肉的类型:像“小山包”一样鼓起的增生性息肉,癌变概率极低,通常定期观察即可;而表面像菜花状的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直径超过1厘米的,癌变风险会明显升高。
息肉的“长相”:有细长蒂部的息肉(像蘑菇柄)风险较低;基底宽大、表面凹凸不平甚至出血的息肉需要警惕。
数量和生长速度:单发小息肉(<0、5厘米)可先观察;如果1年内长大超过50%,或同时发现3个以上息肉,建议及时处理。
个人健康状态:年龄较大、有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医生会权衡治疗风险,避免过度干预。
日常做好三件事,给肠道“减负”
调整膳食结构,少吃“三高”食物: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缩短有害物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把白米饭换成1/3杂粮饭,有助于肠道蠕动。而高油(如炸鸡)、高盐(如腌菜)、高糖(如甜饮料)食品易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建议少吃或不吃。
每天活动30分钟:久坐会让肠道蠕动变慢,建议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有助于降低肠道长息肉风险。
40岁后做一次肠镜:即使没有症状,40岁后也应做一次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长期腹痛、便血的人,检查年龄要提前,并建议将肠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
长沙东大肛肠医院提醒,肠道息肉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需定期监测。如果发现息肉突然变大、形态异常,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则需及时就医。(通讯员 卿佩星)
来源:红网
作者:卿佩星
编辑:周曼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7/64/14800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