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手”护生命场 | 戴慧:坚守“针尖”上的责任
2025-05-12 15:45:25 字号:

“手”护生命场 | 戴慧:坚守“针尖”上的责任

编者按:在0.1毫米的血管里穿行,于监护仪跳动的悬崖边托举生命。这些手,把深夜ICU的寂静揉碎成抚慰的暖流,将急诊室的疾风骤雨化作平稳的呼吸韵律。

“5·12”国际护士节,红网时刻新闻《“手”护生命场》系列报道,带您凝视静脉穿刺针尖的精准弧线,聆听手术台上器械传递的生命乐章,解析那些被淬炼成本能反应的职业基因——当教科书上的操作规范遇见掌心的温度,便成就了“三分治疗”背后,那七分带着人性热度的守护。

致敬提灯者,愿每一次托举生命的光芒都被看见,每一次通宵辛劳的付出都被珍视。

2.jpg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戴丹 通讯员 李莎 长沙报道

在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内,护师戴慧手持扫描枪,熟练地核对疫苗信息,随后精准地将针剂注入受种者的上臂。这一系列动作看似简单,却是她日均重复几十甚至上百次的工作日常。

技术与沟通的“双重考验”

在门诊大厅,候诊区、接种台、留观区等功能分区井然有序,电子屏实时显示疫苗介绍信息。戴慧介绍:“数字化系统让疫苗从入库到接种全程可追溯,每一支疫苗的‘身份证’(电子监管码)都需扫码核对,确保零差错。”

这种精细化管理的背后,是护士们对冷链安全、信息匹配等环节的严格把控。

在疾控中心工作8年,戴慧先后从事过职业病体检、艾滋病检测采血、病毒采样等岗位,目前主要负责成人疫苗接种和动物咬伤处置。

接种工作远非简单的“打针”二字,而是全程都要求保持精准、安全和高效:扫码核对疫苗信息,接种时“三查七对”、消毒,细化到每一针的角度、深度都要注意。

面对不同年龄段受种者的焦虑情绪,还需快速调整沟通方式,例如为儿童准备小玩具,为老人耐心解释疫苗种类与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门诊是疾控的一个窗口科室,需要面对不同性格、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进行沟通、解释,为他们答疑解惑,除了要有技术,同时也需要具备耐心细致。"

随着疫苗类型增多,戴慧和她的同事们还必须熟记每种疫苗的接种程序与禁忌,确保“一针一策”科学适配。

有时,戴慧还要现场科普动物防疫知识。就在几天前,一位被家养宠物咬伤的女士来门诊进行疫苗接种。带她清洗伤口时,患者反映说在家只用清水随便清洗了几分钟,并不知晓被动物抓咬伤后要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15分钟。

“遇到这种情况,告诉患者如何进行动物抓咬伤口处理,同时还要主动向高危人群提供预防性建议,科普动物咬伤暴露前免疫的重要性。”

以“针尖温度”守护健康长城

为了锤炼技术,戴慧会定期参加免疫规划培训学习,掌握最新接种指南,从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到特殊人群的接种方案,每一次学习都在提升免疫规划知识、服务和接种规范。

从业8年的戴慧,亲历了从纸质登记到数字化管理的变迁。她坦言,作为公共卫生网络的“细胞级”守护者,人性化的服务与责任心才是筑牢防线的核心。

在接种高峰时期,戴慧可能半天就要接种上百余剂次,重复地抬手、核对、注射动作导致肩颈劳损成为常态。为减少群众等待时间,这种时候往往会主动压缩休息,“少喝水、少上厕所”。

“从医嘱执行到疫苗接种完成后,每一次面对接种者微笑着说谢谢,我就觉得心里很暖。”戴慧说,这份职业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用耐心化解恐惧,用专业传递信任”。

在疾控门诊的方寸之间,做一个有温度的健康守护人,戴慧用手中的针筒诠释了护士职业的崇高使命。她的故事,也是无数免疫规划工作者默默奉献的写照。

来源:红网

作者:戴丹 通讯员 李莎

编辑:李雅婷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