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体检中查出颈动脉斑块——这种曾被认为是“老年病”的血管问题,正悄然侵袭30-40岁人群。长期熬夜、高油高盐饮食、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让血管“老化”进程大幅提前。颈动脉是大脑供血的“生命线”,一旦斑块破裂或堵塞,中风风险将成倍增加。
如果把血管比作一条输送血液的“高速公路”,颈动脉斑块就像是道路上堆积的“路障”。它的本质是血管壁内脂质、钙化物质和细胞碎屑的混合物。当高血压、高血脂或吸烟等因素损伤血管内皮时,血液中的胆固醇会趁机渗入血管壁,引发炎症反应,逐渐形成黏稠的粥样硬化斑块。体检时,超声报告若显示“内膜增厚”“斑块形成”或“狭窄率>50%”,便是血管发出的预警信号。
颈动脉斑块的潜在风险
颈动脉斑块最危险之处在于其“沉默性”: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危害却可能致命。根据稳定性可以分为两类: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其中不稳定斑块极易破裂,是中风的关键。当斑块表面的纤维帽因血流冲击或炎症加剧而破损时,内部的脂质核心会暴露在血液中,迅速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可能被血流冲入脑部,堵塞直径较小的脑血管,导致突发性脑梗死。
斑块突入血管腔会形成血流“减速带”。当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超过50%时,大脑供血效率显著下降。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头晕、短暂性视物模糊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突发单侧肢体麻木、言语不清,这些症状通常在24小时内消失,却是脑梗死的“前哨信号”。
此外,颈动脉斑块还是全身血管健康的“晴雨表”,颈动脉的病变往往提示心脏冠状动脉、肾动脉或下肢动脉存在粥样硬化风险。
怎么预防颈动脉斑块?
改善生活方式:日常饮食需遵守“低盐、低脂、高纤维”原则,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和高糖饮料的摄入,坚持锻炼。此外,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能降低血管内皮损伤风险,
控制体重: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会加剧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加速斑块形成。对于超重人群,可通过饮食控制(如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质摄入)和运动结合的方式,以每周减重0.5-1公斤为目标,避免极端节食导致的代谢紊乱。
改善高血压、高血糖:对于已经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来说,需要控制血压、血糖。
定期体检:每年进行一次定期检查,做颈动脉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斑块大小及是否稳定。发现有斑块也不要过度紧张焦虑,遵循医嘱定期复查。(通讯员 周馨怡)
来源:红网
作者:周馨怡
编辑:马婉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9/57/14953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