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16日讯(通讯员 肖心玥)“以为是普通肚子痛,没想到肚子里藏着这么大的‘定时炸弹’!”近日,45岁的李女士在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妇科,成功切除一枚如“足月胎儿”大小的子宫肌瘤,术后8天顺利出院。这场惊险救治,既展现了医院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实力,也为广大女性敲响了定期妇科体检的警钟。
突发腹痛查出“隐形炸弹” 血小板减少再添大出血风险
李女士因持续一天下腹痛前往妇科门诊就诊。妇科B超检查结果显示其盆腹腔内存在一个如“足月胎”大小的囊实性包块,需立即入院准备手术。
入院后进一步检查后发现,病情远比预期复杂——除盆腹腔巨大包块外,李女士还伴有严重血小板减少,多次监测数值仅为39-51×10⁹/L(正常参考值100-300×10⁹/L),远低于手术安全标准。“血小板过低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术中术后大出血风险极高。”接诊医生汤娟解释。
科室第一时间邀请血液科会诊,为李女士行骨髓穿刺检查,结果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液科随即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经过规范治疗,李女士血小板数值很快回升至89×10⁹/L并持续上升,为手术创造了基础条件。
多学科联合会诊 精心打磨手术方案
随着血小板指标回升,妇科团队启动手术筹备,但巨大包块与血小板减少的“双重挑战”让手术难度陡增。“后续病理确诊为子宫血管平滑肌瘤,这类肿瘤血供丰富,本就易出血,加上患者血小板低,稍有不慎可能危及生命。”科室主任徐珊珊坦言。
为降低风险,医院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联合泌尿外科、肝胆胰·血管外科、麻醉科、输血科、放射科开展全院大会诊,最终确定手术方案:先由血管外科阻断供血、泌尿外科保护输尿管,再由妇科实施肿瘤切除术。
手术当天,各科室团队默契配合:血管外科主任罗远健率先开展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及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精准减少血供;泌尿外科医师李年旺置入双侧输尿管导管,划定“安全边界”;徐珊珊主任带领妇科手术组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可见子宫足有“新生婴儿”大,宫底部包块达15×16厘米,顺利完成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左侧卵巢切除术。幸运的是,术中快速病理检测结果肿瘤为良性。
整场手术出血少、进展顺利,术后李女士血小板进一步回升至103×10⁹/L,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血管平滑肌瘤、子宫间皮囊肿”。经过精心治疗,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顺利出院。
妇科疾病多“隐形” 医生呼吁定期检查
“李女士的情况并非个例,很多妇科疾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出现腹痛、出血等不适时,病情往往已较严重。”徐珊珊介绍,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常见疾病,早期可能仅轻微月经异常或无症状,忽视体检易让小病灶长成“巨大包块”,增加手术难度,还可能引发肾功能受损、肠梗阻等并发症。
针对女性健康防护,徐珊珊建议:有性生活女性需每年做妇科检查,包括妇科B超(排查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宫颈细胞学检查(TCT/LCT)+HPV检测(筛查宫颈癌)、乳腺B超或钼靶(检查乳腺疾病);有妇科疾病家族史、既往病史等高危人群,需遵医嘱增加检查频率。
“定期体检不是‘麻烦事’,而是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徐珊珊呼吁,女性应摒弃“没不舒服就不用检查”的误区,主动关注自身健康,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风险。
来源:红网
作者:肖心玥
编辑:李雅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4/50/15356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