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13日讯(通讯员 汪利娟 秦璐)41岁的甘洁(化名)在乳腺假体植入术后第9天,因不断加重的胸闷气促被紧急送往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救治,经CT检查证实其右肺动脉多发栓塞,同时发现右下肢股静脉血栓。外周血管介入科主任赵扬程及团队紧急会诊,并果断决定为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手术,甘洁才转危为安。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专家提醒,公众要提升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认知,警惕血栓的三重“隐形推手”。
甘洁被送入医院就诊时已经是面色青紫、呼吸急促,CT检查证实其右肺动脉多发栓塞、右下肢股静脉血栓。由于患者已出现晕厥和血氧饱和度骤降至90%以下的危重表现,外周血管介入科主任赵扬程及团队紧急会诊,果断决定为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手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下腔静脉及肺动脉造影,植入下腔静脉滤网拦截脱落血栓,并通过导管向肺动脉直接注入溶栓药物。经一周抗凝及呼吸支持治疗,患者顺利康复出院。赵扬程分析,该患者肺栓塞的发生是典型的三重机制叠加。手术中胸壁血管的损伤激活了凝血系统,术后卧床导致下肢血流淤滞形成肌间静脉血栓,而假体植入引发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血液高凝状态。脱落的血栓随血流抵达肺动脉,引发呼吸困难甚至猝死。
赵扬程提醒,术后24小时至7天是肺栓塞高发期。若患者突然出现无法解释的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断崖式下跌(低于90%),或伴有单侧下肢肿胀疼痛、胸痛咯血等症状,必须立即进行CT肺动脉造影确诊。既往有血栓病史者复发风险增加5~8倍,长期服用雌激素药物、近期接受过骨科或妇科大手术的人群更需提高警惕。临床观察发现,约30%的致死性肺栓塞发生在症状出现后2小时内,及时干预是抢救关键。
“术后早活动是最经济的防栓措施。”赵扬程建议,患者在麻醉清醒后应立即开始勾脚尖运动,24小时内尽量离床行走。对于高龄、肥胖或存在易栓症的高危人群,术中穿戴压力梯度袜、术后规范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十分关键。需特别注意的是,若突发气促伴血氧下降,务必在2小时内完成救治,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会显著上升。通过科学预防和快速响应,可大幅降低术后肺栓塞风险。
为有效提高市民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认知,10月11日上午,医院外周血管介入科联合药学部,在医院门诊大厅举办科普讲座及义诊活动,吸引百名市民现场参与。
在科普讲座中,外周血管介入科主治医师邓江北指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条件是血流瘀滞(如久坐)、血管内皮损伤(如手术)和血液高凝状态(如肿瘤)。高龄、久坐/卧床者、孕产妇、肿瘤患者、术后人群、肥胖及有血栓家族史者属高危人群。他强调:“长途旅行或久坐办公可能诱发深静脉血栓,甚至引发致命肺栓塞”,建议市民避免久坐久站、适时活动下肢,术后患者需及早下床。如果发生深静脉血栓,治疗上需三管齐下:
1、基础治疗:对症药物缓解症状;
2、手术治疗:微创技术(导管溶栓/取栓、支架植入)清除血栓;
3、抗凝防复发:坚持足量足疗程抗凝(≥3个月,支架植入者延长),擅自停药可致血栓复发。
随后,药学部主管药师青霞在讲座中向市民解析了两类抗凝药的核心差异,并强调:“抗凝是双刃剑,漏服或过量均会引发血栓复发或大出血,必须严守用药时间与剂量。”
义诊中,外周血管介入科的医生们耐心地为市民进行血管健康初步筛查,仔细询问日常习惯并给出个性化预防建议。同时,药学部药师针对市民对抗凝药存在的疑问,一一进行详细解答并强调用药注意事项,受到了广大就医群众的一致好评。
来源:红网
作者:汪利娟 秦璐
编辑:李雅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4/57/15348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