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在上海开标。本次集采共纳入55个品种,涉及治疗领域主要包括抗感染、抗肿瘤、抗过敏哮喘、糖尿病用药、心血管用药、神经系统药物等,参与企业数量超过400家。
“本次集采在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相关规则,从医疗机构报量、企业投标门槛、竞价入围等方面作出一系列调整。”10月27日,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以价格规则为例,第十一批集采不再简单以最低报价作为价差控制的唯一参考。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今天开标。央视新闻图
引入“锚点价格机制”,杜绝超低价内卷
金春林表示,本次集采引入了新的“锚点”价格机制,该价格被确定为有效申报入围企业“单位可比价”平均值的50%与最低“单位可比价”两者中的较高值。这一机制有效防止了个别企业报出异常低价而“熔断”其他正常报价企业的现象,引导企业理性竞争。同时,所有投标企业均被要求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报价低于“锚点价”的企业,必须提交书面声明,详细解释其成本构成,包括制造成本、期间费用和销售利润等,以主动回应社会对低价中选药品质量的顾虑。
“以往集采开标时,少数企业为抢占市场,不惜以超低价‘内卷’同行。这种非理性竞争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给药品质量与供应埋下隐患。个别企业中标后甚至出现断供停产,既损害了集采制度的公信力,也直接威胁广大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金春林称,第十一批集采的“反内卷”规则,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精准回应。
不过,尽管规则进一步优化,但部分市场规模大、技术成熟的品种依然面临激烈竞争。数据显示,有9个品种的竞标企业数量超过20家,而根据最多入围企业不超过10家的规则,意味着这些品种中超过一半的企业将无缘此次集采。竞争最为激烈的是二羟丙茶碱注射剂,此次吸引了多达48家企业参与竞标。紧随其后的是头孢唑肟注射剂和法莫替丁注射剂,竞标企业数量分别达到41家和38家。
质量与供应双管齐下,确保“降价不降质”
此外,在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方面,本次集采也有较多变化。金春林介绍,其中“稳临床”的关键调整是,医疗机构报量时不再局限于药品通用名,还可精准指定具体厂牌。数据显示,在参与报量的4.6万家医疗机构中,77%的报量份额已精准到具体厂牌。这一调整既体现了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也让招标从“空对空”转向“实打实”,大幅提升了落地执行效率。
保质量方面,医保局也进一步明确,投标药品的上市许可持有人或受托生产企业必须具备2年以上同类型制剂的生产经验,且药品必须通过上市前的药品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符合性检查,从源头防范质量风险。“此举有利于提高企业投标的质量门槛,既能筛选掉缺乏成熟生产能力、质量把控体系不完善的企业,也能从生产源头为药品质量建立‘防火墙’”。金春林说。
此外,本次集采也首次新增了未入围企业“复活”机会。规则规定,如果某药品的市场需求量巨大,而一家报价未入围的企业愿意接受入围企业的中选价格,则该企业仍有机会中选。这一机制是为确保临床常用药品的稳定供应,避免因激烈竞价导致部分优质企业意外出局而影响患者用药。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作者:侯佳欣
编辑:周曼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4/62/153845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