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28日讯(通讯员 吴炯 罗丹)老赵今年六十八岁,最近总觉得心口忽快忽慢,干点活就气短、乏力。一天早上刷牙时右手突然抬不起来,嘴角也有些歪,两分钟后又恢复正常。家人不放心,于是带着老赵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就诊,医生判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背后原因是房颤。
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医师黄晓松解释,正常心跳整齐有序,而房颤时心房像“麻雀乱飞”,电信号混乱,心跳忽快忽慢。血液在心房里打圈,不容易顺畅排空,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小血栓。一旦血栓顺着血流进入大脑,堵住脑血管,就可能发生脑梗死;它看似只是“心慌”,实则与致残率很高的脑卒中紧密相关。
黄晓松说,很多中老年人以为房颤会“很疼”或“喘不过气”,其实不少人只有隐隐的心悸、莫名乏力、走两步就气短,或偶尔头晕黑朦,甚至完全没感觉,直到出现口角歪斜、说不利索、手脚没劲才紧张起来。
市面上的智能手表、手环给出的“房颤提醒”能提高警惕,但不是诊断;真正确诊要靠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配合心脏超声评估结构和功能。若明确是房颤,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两件事:预防血栓和控制心率。
预防血栓形成是预防脑卒中的核心,医生会根据年龄、基础病算一个卒中风险分值(常用 CHA₂DS₂-VASc)。大多数中老年房颤患者都需要口服华法林或新型抗凝药。控制心率则是为了减轻不适、保护心功能。若心率长期过快,人会更心慌、乏力,久之拖累心脏。医生会选择控制心率或恢复窦性心律的药物;若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可考虑进行导管消融术。
脑心健康管理师姜婷表示,治疗之外的生活习惯配合同样重要。作息尽量规律,减少熬夜和情绪大起大落;能不饮酒就不饮,尤其避免“豪饮”;把血压、血糖、血脂管稳,体重超标的尽量减下来;打鼾伴憋气的人要考虑睡眠呼吸暂停筛查与治疗;运动选择快走、骑行、太极这类温和有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发烧、脱水或感染时不要硬撑。
医生同时提醒,一旦出现下列“中风120”中的任一条的症状,必须马上去医院就诊:
1.一张脸,不对称,嘴巴歪。
2.两只胳膊,单侧无力,不能抬。
0.聆听,说话口齿不清,不明白。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黄晓松提醒广大市民:房颤不是“吓唬人的心慌”,而是需要认真管理的卒中危险因素;查清楚、管起来,该抗凝就抗凝、该控制就控制,酒精少一点、睡眠好一点、体重降一点、血压稳一点,就把能飞向大脑的血栓拦在了起点。
来源:红网
作者:吴炯 罗丹
编辑:戴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4/62/153868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