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29日讯(通讯员 刘敏)家住长沙的王大爷,今年70岁,身体一向硬朗,可就在近日,他的右眼突然一黑,像被什么东西蒙住了,瞬间就看不清东西了。虽然过了一会儿视力有所恢复,但王大爷和家属丝毫不敢怠慢,立刻前往眼科医院就诊。
眼科检查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医生告诉他们:“眼睛本身的问题不大,但您这很可能是脑血管‘堵车’了,得赶紧去综合性医院看脑血管!”这番话让王大爷一家人立刻紧张起来,他们马不停蹄地赶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急诊科,果不其然,头部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急性脑梗塞(右侧额、顶叶)。王大爷被紧急收治进入神经内科三病区。
眼睛不适怎么会是脑梗?
很多人会疑惑,眼睛看不清,怎么就和脑子扯上关系了?神经内科三病区黄晓松主任医师解释道:“我们的大脑和眼睛是靠颈动脉和椎动脉这四条‘生命主干道’供血的。其中,颈内动脉在通往大脑的路上,会分出一支重要的血管——眼动脉,专门负责眼睛的供血。当颈内动脉出现严重狭窄或堵塞时,供应眼动脉的血流就会急剧减少,从而导致‘眼卒中’,表现为突然的单眼视力丧失(医学上称为‘一过性黑蒙’)或视物模糊。这常常是脑梗死的‘极早期预警信号’!”
为了精确定位王大爷脑血管的“堵点”,黄晓松主任医师团队为他实施了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 。这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我们可以把脑血管造影想象成给大脑的血管拍一部‘高清动态电影’。通过在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将一根非常细软的导管,在X光引导下,一直送到颈部和脑部的动脉,然后注入造影剂。”黄晓松说,这样就能在屏幕上清晰地看到每一根脑血管的形态、血流情况,哪里狭窄、哪里堵塞,都一目了然。
造影结果证实了专家的判断:王大爷的右侧颈内动脉C5段(位于颅内)出现了重度狭窄,血管几乎快要堵死了,这正是导致他眼睛黑朦和脑部梗塞的真正元凶。
微创介入手术:撑开生命通道的“隧道”
明确病因后,治疗刻不容缓。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团队决定为王大爷施行微创的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
手术过程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次血管内的“隧道施工”:
1. 建立通道:医生在全身麻醉下,用穿刺针从王大爷的右腿股动脉开一个针眼大小的口,置入动脉鞘管,作为进出血管的“工作通道”。
2. 导航定位:沿着这个通道,将一根输送导管如同“地下掘进隧道”一般,精准地送达右侧颈内动脉的病变位置。
3. 首次扩张:首先用一个球囊对狭窄部位进行扩张,就像把一个没气的气球在狭窄处撑开。术后造影显示,血管狭窄有所改善。
4. 植入“支撑架”:然而,观察10分钟后,被撑开的血管发生了回弹,再次变窄。这说明血管本身的弹性很差,单纯球囊扩张效果不佳。于是,医生果断决定置入一枚颅内药物洗脱支架。这个网状的小支架就像一个“永久的支撑架”,被送到狭窄处后,用压力将其释放,牢牢地撑住了血管壁。
5. 验收通车:术后再次造影,显示支架打开完美,原来重度狭窄的血管被成功扩开,残余狭窄率不足10%,血流瞬间变得通畅(mTICI分级达到3级,代表血流灌注完全恢复正常)。更令人欣喜的是,术前看不到的右侧大脑前动脉也清晰地显影了,意味着大脑的血液供应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手术后,王大爷右眼黑朦、视物模糊的症状很快得到了明显改善。一场潜在的灾难性大病,通过及时的诊断和先进的微创技术被成功化解。
出院叮嘱:警钟长鸣,科学预防
在王大爷开心出院前,责任组长姜婷副主任护师不忘再三叮嘱他和家人:“王大爷的颈部动脉还有粥样硬化斑块,这是引起血管狭窄和脑梗塞的根本原因。这个斑块就像水管里的水垢,不稳定时容易脱落,随血流冲到大脑里,就可能造成瘫痪、失语等严重后遗症。”
因此,出院后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1.坚持用药:正在使用的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血脂,更能抗氧化、稳定斑块,让“水垢”变得稳固,不易脱落,是预防复发的基石。
2. 避免按压:千万不要随意按摩或按压颈部,这个动作可能导致不稳定的斑块脱落,引发危险。
3.定期复查:遵医嘱定期回医院复查,监测血管情况和药物效果。
时值世界卒中日,黄晓松提醒:大脑的健康信号可能多种多样,突然出现的单眼视力问题,尤其需要警惕脑血管疾病,务必第一时间前往有卒中中心的医院就诊,抓住宝贵的救治时间窗。
来源:红网
作者:刘敏
编辑:戴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4/62/153869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