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新生“心”指南丨给大学新生的八条心理调适建议
2025-10-20 14:43:24 字号:

红网时刻新闻10月20日讯(通讯员 鞠玉朦 柴湘平)大学新生已经进入大学快两个月了,全新的环境、自由的气息,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这一切都让大学生活充满新鲜与期待。然而,当最初的兴奋渐渐沉淀,一些微妙的心理波动也开始悄然浮现:面对高手如云的课堂,你是否曾暗自紧张?在热闹的社团招新背后,是否也有一丝害怕落单的孤独?学业、社交、对未来模糊的期待,以及完全由自己掌控的生活节奏……这些变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莫名的“心理水土不服”。

心理学研究明确揭示,校园生活适应与否,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学业以及人际关系紧密相连。如何科学地调适心态,是每个大学新生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必修课。

为此,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科学研究,专门为每一位大学新生准备了“心理调试八条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识别困扰、调整状态,更有信心地拥抱这段充满无限可能的成长旅程。

1.用规律的生活安放内心

当外部世界充满变数时,稳定的生活节奏就是最好的“定心丸”。试着为自己设定可执行的作息表——固定的学习时间、适度地运动、规律睡眠和适当的放松时刻。科学家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安排,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会带来积极改变:它们能帮助调节身体中的压力激素水平,提升大脑的专注力与记忆力。当自己更能专注在当下的任务上,焦虑被一步步的完成感取代,内心也随之安定下来。当未来的宏大目标让你焦虑时,不妨先专注于眼前的一件小事:认真学习完这一章书,努力跑完这一公里,安稳睡好这一个觉。这些微小而确定的行动,能有效缓解环境变化带来的失控感。

2.主动建立师生与同学关系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实,积极的人际联结不仅能激活大脑的奖励机制,带来心理上的满足与安全感,更能实质性地提升学习动力、加速环境适应,并在个体面对困难时提供有效支持。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也曾说“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接触,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催化剂。”在大学生活中,与同学的互动尤为重要,一句“要不要一起去食堂?”可能就是友谊的开始。无论是组织学习小组共同攻克难题,还是在社团活动中激发创意灵感,抑或是课余的轻松交流,这些互动都能有效驱散大学期间的孤独感。同时,可尝试主动与老师交流,一场关于课程内容的深入请教、一封真诚的邮件,或是参与老师的讲座与研究小组,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提升专业思维与表达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或许主动迈出第一步需要勇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校园支持网络将成为你应对学业压力与生活挑战最坚实的后盾。

3.学会为个人世界筑起温柔的边界

进入大学后,个体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与兴趣发展空间扩大。然而,过度自由若缺乏必要的自我规束,容易导致作息紊乱(如熬夜、沉迷娱乐)、目标分散或精力耗竭。真正的自由并非毫无限制,而是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认知与合理的边界意识之上。建议新生学会为个人世界划定一道明确而温和的界限,包括身体上的安全距离与心理上的情绪空间。例如,当你想拒绝好兄弟的深夜游戏邀约来保证睡眠,或需要独处片刻整理心绪,请勇敢表达自身需求。设立边界并非疏离或排斥,而是一种成熟的自我保护。这种清醒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在复杂环境中维持内在稳定,实现个人成长与外部适应的有效平衡。

4.每天给自己“屏幕脱离”时间

在数字化学习与生活的常态下,人们与屏幕相伴的时间越来越长——线上课程、虚拟社交、网络娱乐,几乎填满了每天的缝隙。持续暴露在电子设备前,不仅容易引发视觉与身体的疲劳,也会在无形中积累心理的负担,使人感到注意力分散、思维滞重甚至情绪低落。建议每天为自己划定一段“无屏幕时间”,比如晚餐后的一小时,或睡前的某个固定时段。在这段时间里,主动放下手机、关闭电脑,让双眼和大脑都暂时远离蓝光与过载的信息。可以走到窗边呼吸新鲜空气,做一些简单的舒展运动,听几首安静的歌曲,或只是闭目养神、整理思绪。这种有意识的“脱离”也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调节,往往会发现思绪更清晰,情绪更平稳。

5.情绪困扰的自我识别和调节

在大学生活中,短暂的焦虑抑郁或迷茫是适应新环境的自然反应。若情绪波动较短(如数天),且未严重影响学习和社交,可以尝试以下方法主动调整:

接纳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暂时不舒服”,不要苛责自己。

积极调节情绪:写日记、正念呼吸或简单运动,帮助情绪“安全着陆”。

自我肯定:告诉自己,“我正在适应,慢一点也没关系。”

但如果情绪低落、焦虑或失眠持续超过两周;对学习、社交失去兴趣,回避日常活动;甚至出现“活着太累”“不想继续”等念头,就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求助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负责的勇气。

6.利用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

研究表明,积极关注自身心理状态并善用支持资源的学生,往往在压力应对与整体适应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能够提供涵盖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科学引导。主动寻求心理支持,不是弱者的表现,而是一种洞察自我需要、积极为成长负责的成熟行为。当你感到情绪持续低落、压力超出负荷,或被某些问题深深困扰时,不妨尝试预约一次心理咨询。心理学研究发现,定期的专业交流不仅能提供情感支持,更能帮助我们重塑认知模式,增强前额叶皮层对情绪的反应与调节能力。除了个体咨询,一些高校还提供丰富的团体辅导、主题工作坊与心理健康课程。请记住:校园中的心理健康资源是为你而设的,在需要时勇敢使用它们,是照顾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一步。

7.关注身边同学的变化,及时伸出援手

在大学旅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照顾自己,也需要留意身边同行的人,如果发现朋友“好像不对劲”,如成绩骤降、频繁缺课、食欲差、变得很少说话、沉迷网络或酒精,这些都可能是心理困扰的信号。你不能取代专业辅导,但可以温暖地说一句:“最近看你状态不太好,可以一起聊一聊吗?”,如果情况需要,也可以及时联系心理咨询中心,陪同同学去寻求专业帮助。一句关心,有时候就是打开沟通的第一步,一个不带评判的眼神、一次耐心地倾听,就是照进对方世界的第一缕光。无需替对方解决所有问题,那份“我在这里”的陪伴本身,就拥有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8.拥抱多元价值,书写独特的人生剧本

告别中学时代相对单一的赛道,大学的评价体系变得多元:有人是辩论场上的思辨之星,有人是社团活动的组织能手,有人在实验室中潜心钻研,也有人早早展现了商业才华。许多新生会感受到一种“信息差”带来的迷茫。站在大学这个连接学业与社会的十字路口,前方的道路突然呈现出无数种可能——考研、留学、创业、就业……每一条路径都闪烁着未知的光,也伴随着不确定与抉择的焦虑。破解迷茫的最好方式,是主动迈出舒适圈:真诚地向学长学姐请教,聆听他们的经验与教训;广泛参与讲座与实践,去了解不同行业与领域的真实面貌。你会逐渐发现,大学生活并非只用绩点这一把尺子来丈量,它更在于发现自己的节奏,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当你发现自己似乎不如别人,甚至因他人朋友圈的光鲜而感到焦虑时,要知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真正的成长,不是成为所有人的样子,而是找到、相信、并珍惜自己独有的光芒。

大学生活不仅是知识的探索,更是一场认识自我的旅程。你会遇见焦虑、期待、孤独与喜悦,而每一种情绪都在助你成长。你可以慢一点,但别停下;可以害怕,但依然能选择向前。愿所有的大学新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从容拥抱每一个明天。

来源:红网

作者:鞠玉朦 柴湘平

编辑:戴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