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2日讯(通讯员 汪伊凡)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时刻,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外科和神经病学科的三位援疆专家胡文、申向民、张贺,分别坚守在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的岗位上,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共迎双庆盛典。
多年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始终把做好援疆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和光荣使命,持续做好援疆工作,为新疆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湘雅二医院力量。“每一位援疆人都带着‘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的思考而来。”申向民说。“只有深刻思索并理解了这‘援疆三问’,我们的援疆工作才能开展得有声有色。”
开拓:从零到一,播种希望
援疆,不仅是技术的落地,更是希望的播种。2006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派出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胡鹏作为首位援疆专家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开启了医疗援疆的征程。直至今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援疆工作已历时19年,累计派出21批次共30余名医疗队员,涵盖14多个科室。
2017年10月,由精神病学科援建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在原心理咨询门诊的基础上成立病房,向小军、黄春香、欧阳萱、唐慧等多名援疆专家均曾在此开展援助工作,为这家医院临床心理科的建立、发展付出心血和汗水。
2024年5月,在肿瘤科副主任医师王斯斯等4位援疆专家的全程指导下,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阿依努尔·阿不拉以第一作者身份高质量完成了该院首篇SCI论文,实现了该院科研领域的突破。
名医工作室授牌仪式。
2025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院长袁运长、党委副书记段绍斌一行到吐鲁番市人民医院考察慰问并挂牌“张海南神经病学科名医工作室”,通过线上、线下,常态化地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内科进行交流、学习,进一步深化了两家医院的合作关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提升吐鲁番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吐鲁番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学科发展。
“来疆为什么?”为的是一个个“从零到一”的突破。援疆医生们用精湛的医术播种健康,用前沿的科研播种未来,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绘就了一幅充满希望的健康画卷。
坚守:风沙中的杏花,平凡中的不凡
在天山南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敏洪与普外科主任医师范丹凤“夫妻援疆”的故事,早已成为一段佳话。2016年12月,他们共同为一位曾做过两次分流手术和子宫全切手术、因分流管堵塞再次出现严重症状的五十岁患者实施手术。术后5小时患者就完全清醒,术后第一天患者除了腹部切口稍感疼痛外,头痛的症状已经完全消失。患者及家属感激不尽,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医侠侣”的美名从此深深印在了新疆各族群众的心里。
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许衡曾接诊一位被其他医院告知治疗希望渺茫的重度昏迷脑卒中患者,面对家属的期望,他认真评估后认为还可以尽最后一把努力,于是带领医护人员制定周密的治疗和康复计划。经过12个日夜的全力救治,患者奇迹般苏醒。
正是这样的责任与情感,让援疆之路越走越坚定。2016年底,李敏洪、范丹凤、许衡三位专家原定三个月的短期医疗援助即将期满,但是大家发现,很多工作正处于关键期,于是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函给湘雅二医院,希望将他们的援疆时间延长至一年。尽管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疗任务十分繁重,并且三位专家都是医院的骨干力量,但还是很快同意了他们延期援疆。
这份坚守,不仅在岁月中沉淀,也在荣誉中闪光。2015年,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谭立文、王绪轶、谌红献,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授予“第七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并记二等功。2020年,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孔瑛因援疆期间表现突出,被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第九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并获记功一次。2025年1月,神经病学科主任医师张洁也被授予“吐鲁番市优秀援疆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彰显了湘雅二医院援疆医生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卓越贡献。
“在疆干什么?”干的是一份矢志不渝的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篇章,让人民路上的杏花在风沙中绽放,以仁心仁术回应生命的呼唤,以炽热情怀温暖民族同心,在天山南北谱写出新时代的援疆赞歌。
传承: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疆工作,要‘过三关’——风沙关、语言关、孤独关;更要‘留三宝’——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留下一套救人的规范、留下一颗滚烫的初心。”这段朴素而深刻的话语,在一批批援疆人中口耳相传。
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胡文肩负着推动吐鲁番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建设的重任而来,目前已经完成了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等3例吐鲁番首例的高难度手术。“从库尔班大叔骑驴进京的历史佳话,到如今机器人手术的精准开展,”他感慨道,“变化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的心。”当他将一项项新技术手把手教给维吾尔族徒弟时,仿佛完成了跨越二十年的接力——把导师赠予的“柳叶刀”郑重地传给了天山脚下的新一代。
手术现场。
神经病学科副主任医师申向民则经历了从迷茫到坚定的转变。初到时春寒料峭,面对硬件软件的差距,他一度怀疑自己能否胜任“传、帮、带”的任务。但经过深入调研,他带领科室制定了清晰的学科发展规划,提出医疗质量提升的具体思路。即使在吐鲁番全国最高气温的考验下,他依然坚持带领团队深入乡村社区开展义诊。他在吐鲁番首次诊断并治疗了“特鲁索综合征”等6种疑难杂症,成功申报开展3项新技术,“张海南名医工作室”顺利挂牌,门诊诊次、出院病人数等各项医疗指标显著提升。
神经病学科副主任医师张贺在乌鲁木齐深刻体会到“代代传、接力干”的厚重力量。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看病难、沟通难、治疗难等挑战,他坚持“既要医病,更要暖心”的援疆传统,找翻译、慢解释、学政策,将前辈们“暖心行医”的理念落到实处,用真诚建立起医患信任的桥梁。他在南疆巴州三个县成立了名医工作室和师带徒团队,搭建起持续帮扶平台。张贺说:“医院的援疆之路还会继续,前辈们的经验会不断被传承、被创新,而我们每一个援疆人,都是这条路上的 ‘传薪者’,为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离疆留什么?”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一张可有序发展的学科蓝图,一份永不褪色的湘疆情谊。这正是援疆工作中最深刻的传承,以智慧授人以渔,以远见擘画未来,以赤诚厚植情谊,以担当促进团结。
“作为一名湘雅援疆人,我既为这片土地的发展成就自豪,更深感责任在肩。”张贺道出了援疆医生的共同心声。“因为新疆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各族儿女同心共筑;新疆的每一份美好,都值得我们用专业与热忱去守护。”
来源:红网
作者:汪伊凡
编辑:马婉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4/94/15330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