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10日讯(通讯员 小姿)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正持续攀升。据2025年《医学(MED)》期刊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2021至2022年间,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已达31.6%,较2012-2015年上升8.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平均每三位成年人中,就有一人受到高血压困扰。
知晓率不足一半,隐匿风险需警惕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众对高血压的认知现状。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51.6%,治疗率为45.8%,控制率低至16.8%。约半数患者并未察觉自身血压已超标,更谈不上有效控制。
高血压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却在不知不觉中损害血管健康。待出现胸闷、视力模糊、肢体麻木等明显症状时,身体器官可能已严重受损,甚至突发心梗、中风,错过最佳干预期。
年轻化趋势明显,定期监测是关键
专家强调,高血压并非中老年人“专利”,任何年龄段都可能患病,且年轻患者日益增多。所有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血压测量,这是成本最低、回报最高的健康投资之一。通过常规检查,可及时发现“临界高血压”(收缩压120-139mmHg/舒张压80-89mmHg)或确诊高血压,为早期干预赢得时间。
六类人群更易被高血压“盯上”
有六类人群尤其需要关注血压健康:有高血压家族遗传史者,其发病概率比普通人高3倍-5倍;中老年人群因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硬化加重,风险显著增加;存在不良生活习惯者,如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或熬夜;吸烟饮酒者,烟草和酒精会损伤血管内皮;超重和肥胖者,特别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以及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的人群。
规范测量有讲究,诊断标准需明确
如何正确测量血压?专家建议:选择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在安静环境中休息5分钟后测量,上臂应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需选用合适规格的袖带,臂围大者(>32cm)用大袖带,小者(<24cm)用小袖带。首次测量应检查双上臂血压,以读数较高的一侧为准。每次测量间隔30-60秒重复,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未使用降压药物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控制不佳的高血压可引发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视力损害甚至失明,以及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
破除常见误区,科学管理血压
针对公众认知误区,专家特别澄清:
误区一:没有不适就不严重。无症状不代表血压正常,长期高血压仍在持续损害器官。
误区二:年轻不会得高血压。任何年龄都可能患病,年轻人也需定期筛查。
误区三:担心药物耐药性。降压药无耐药性,联合用药多因病情进展需要。
误区四:血压正常就停药。血压正常是药物控制结果,擅自停药易导致反弹。
误区五:只吃药不复查。血压管理需动态调整,定期监测至关重要。
误区六:忽视生活方式干预。服药同时仍需保持健康生活,单纯依赖药物效果有限。
专家最后提醒,高血压防治需坚持“治疗性生活方式”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建立定期监测血压的健康习惯,是守护心血管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来源:红网
作者:通讯员 小姿
编辑:李茜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5/54/154204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