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11日讯(通讯员 刘莉)立冬节气,气温开始明显降低。“立”为建始,“冬”为终藏,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天地万物由此进入休养蛰伏状态,自然界呈现“阴盛阳衰”之象,提醒我们需要调整生活习惯,以适应自然界的这一重要变迁,确保身心的和谐与健康。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区柴晓利主任医师提醒公众,立冬后以下四类疾病也将进入高发期,需要重点防范。
心脑血管疾病
临床证据表明,心肌梗死、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患者病情可在降温时加重。这是因为气温骤降时,可引起人体血管收缩和痉挛、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需氧指数相应增加,容易出现心肌缺血、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栓形成。
高危人群: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及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家族史人群。
预防建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有家族史人群尤其要注意冬季的保暖,避免血管过度收缩;补充水分,每日不低于2000ml饮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清淡饮食,忌食生冷;寒冷时减少户外晨练;保持情绪稳定,切忌大喜大悲;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一定注意在医生指导下规律药物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是冬季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包括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症状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因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
高危人群:全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及亚健康人群。
预防建议:入冬后要注意加强运动,多吃蔬菜水果,多补充优质蛋白,以提高防病抗病能力,同时要注意合理增减衣物、外出尽量佩戴口罩等,避免受凉或细菌、病毒入侵而诱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皮肤类疾病
冬季由于天气寒冷干燥,代谢降低,致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屏障功能下降,易引发人体皮肤干燥、瘙痒、皲裂等。
高危人群:皮肤较为干燥及有皮肤病史的人群。
预防建议:沐浴水温控制在37℃-40℃,时间不超过15分钟,避免使用强碱性肥皂、沐浴露,浴后可涂润肤乳;多吃富含维生素A、C、E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坚果、鱼类等,增强皮肤抵抗力;增加水分摄入,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保持皮肤水润。
关节疾病
在入冬后容易因寒冷刺激和活动减少导致疼痛加重,加之不注重腿部保暖,很容易造成腿部血管痉挛,使膝关节周围供血减少,导致关节抵抗力下降。
高危人群:关节炎患者、老年人。
预防建议: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关节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可穿戴护膝,适当进行舒缓的关节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也可做踝泵运动、关节屈伸来锻炼筋骨与关节,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可寻求医生的帮助。
来源:红网
作者:刘莉
编辑:戴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5/55/15423479.html
